很荣幸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庆祝60周年的时候应邀以海外理事的身份来回忆我跟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历史,也给了我一个宝贵机会来反思我个人与中国计算机界的多年渊源。
“第一的故事”:我与中国计算机界的渊源
中国于1979年初与美国正式建交后,求知若渴的大批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及技术。那年我正求学于普渡大学,跟随黄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渡大学众多华人教授接待了大量的中国访问学者,还记得戴汝为院士当时师从著名的傅京孙教授。黄铠教授接待的第一位访问学者是清华大学郑衍衡老师,而我是黄教授第一个博士生,血浓于水,他乡情切,我和郑老师一见如故,交往频繁。当时大陆刚开放不久,我对父母的家乡充满好奇,郑老师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对大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此非常感谢郑老师帮我联络到失散在大陆、久未联系的舅舅。我读博的最后一年,1980年,李国杰老师也来到普渡大学追随华云生老师读博士。
1981年我于密西根州立大学开始执教生涯,当时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第一位华人老师。该系知名教授Anil Jain,国际著名模式识别专家,接待的第一位大陆访问学者是川大游志胜老师。我记得系里第一位大陆博士生李小泊的光辉事迹,他修的每一门课都是全系第一,惊动全系,也为全体老师开始积极招收大陆学生的薪火传承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我的第一位大陆博士生是徐充维,主要从事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的研究。1984年升为长聘副教授后,我接待了湖南大学的访问学者李显济老师,后来也陆续接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琴老师,重庆大学程代杰老师等。1987年在世界银行资助下,我第一次回大陆,在湖南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授课,顺便陪同母亲探望她阔别40年的弟弟等亲人。1989年我升为正教授,1991年在联合国资助下,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北航授课,同期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分享了主题报告,记得当时主持会议的有李国杰老师,李晓明老师等,也第一次见到了从爱丁堡回来的李未老师。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工作的22年间,我先后接待了北航的赵沁平老师、熊璋老师、江南所的桂亚东老师等,我带毕业的34名博士生中,有13名来自中国大陆,刘云浩老师是我在美国指导毕业的最后一位博士生。
2002年中,我加盟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和国内学界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接触,国内的学者和学生给我留下了勤奋好学、能力突出的深刻印象,但同时我也发现这些优秀的学者与研究生,对国外的信息与学术界游戏规则不算特别了解,所以我积极鼓励系里老师邀请国内学者来港科大担任访问学者,当时的政策是系里提供80%的经费,老师配套出20%的经费,一来能降低老师们的经费压力,二来促进和提高老师们和内地学者交流合作的动力,一举多得。多年下来有数十位年轻有为的老师与研究生来港科大担任访问学者,除了联合发表诸多一流文章,也直接促成港科大与国内计算机学界之间更紧密和更持续的合作。2006年我有幸在上海交通大学支持下担任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在无线传感网络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团队当时在上海交大特地组织了暑期培训班,为团队的年轻学者们在暑假提供两到三个月的集中培训,交流科研方法,演讲形式,文章写作及发表一流论文的经验和心得,同时也邀请国内外的学界精英与学生交流或联合指导这批优异好学的研究生,到今天他们很多人已顺利成长为国家计算机界的领军人物。回首过去和学界交往的历程,这些无数的第一位、第一次、第一名、第一个的故事,始终在我的心灵深处,交织成丰富柔软,温暖有趣的经历,也让我对内地有了更生动、更立体也更深刻的理解。
“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渊源
我第一次听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是2004年10月,正值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Parallel Computing于武汉召开。李国杰老师刚接下重任,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并由杜子德老师担任秘书长,引领着学会的探索和前行。大会晚宴上李老师代表中国计算机学会颁给黄铠教授“傅京孙奖”,以表彰黄铠教授对中国计算机界的贡献。2005年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于武汉召开,黄铠教授正式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海外杰出贡献奖。从学生时代就结识黄教授,我们亦师亦友、风雨同舟的共同走过了45年。他有着一颗浓厚又纯粹的中国心,当年他在加州柏克莱读博期间就是保钓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第一批保钓人士,更是文革期间迂回争取访问大陆的海外高端学者。我与黄教授的家庭背景非常类似,父母同为大陆来台,所以除了科研,我们在政治理念、时事热点及社会现象上也无话不谈。黄教授对中国计算机界的贡献毋庸置疑,有目共睹。
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CNCC大会,受邀作主题报告,同期作主题报告的还有姚期智老师与刘炯朗老师等,还记得晚上金海老师请我们享受武汉夜市的宵夜,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姚期智老师脱下西装,大口喝啤酒,聚精会神听刘炯朗老师 (CCF2015年海外杰出贡献奖得主) 讲笑话,比听主题报告还认真,一幕一幕,历历在目。
2006年CNCC大会时,第二届海外杰出贡献奖颁给了丘锡生老师。丘老师在计算机领域的江湖地位绝对是居高望远,不容撼动, 1975年我申请去美国读研究生时,他已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系主任。2007年CNCC大会于苏州举行,第三届的海外杰出贡献奖颁给了赵伟老师,赵老师对中国计算机界的贡献巨大,尤其是对中国澳门大学的学术声誉提升立下汗马功劳。当年大会上,我也有幸分享了负责的973计划相关主题报告。2008年CNCC大会所在地是西安,海外杰出贡献奖颁给了李凯老师,李老师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成就我等难以望其项背。当年大会上,我也应邀分享智慧城市的主题报告。2009年CNCC在天津举行,感谢怀进鹏老师的提名,我非常荣幸地获得当年的海外杰出贡献奖,也应邀发表获奖感言。会上我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界展望未来的十个指标,例如什么时候我们能在世界主流期刊/会议/组织争取到领导地位?什么时候我们的博士生会成为国外主流院校积极争取的对象?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或研究院所能成为世界学者争相朝圣之地?等等。如今看来,经过多年的齐心协力、砥砺前行,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获得海外杰出贡献奖的荣誉,我也多次应邀担任选拔委员,每次选拔计算机界的优秀学者群体,为评委们带来了极难取舍的巨大挑战。2018年,我的博士生孙贤和老师获得海外杰出贡献奖,让黄铠教授与我感到无比欣慰,学术的传承与发扬,就是这样一代代脚踏实地地慢慢实现,希望孙老师的学生将来也有机会获得同一奖项。(关于“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更多了解。)
参会同时,我积极参与CCF举办的各项活动,多次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YOCSEF)。还记得2007年在北京会场,应杜子德秘书长邀请谈谈“从学术评价体系来看文章发表策略”,子德秘书长总能敏锐捕捉到热点话题,让大家极有共鸣,侃侃而谈产生思想碰撞。参加CNCC活动时,时常有机会与子德秘书长交流,多次聆听子德秘书长对CCF的改革想法,近距离感受到他的激情、理想与抱负。他提出诸多的革新性建议,推陈出新,将CCF从体制上变革。CCF今天的红红火火和学会在科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归功于历任理事长的领导,也与子德秘书长的个人魅力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互相辉映。
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海外理事多年,见证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祖国实力与科技逐步强大的风雨历程,寄望未来的接班梯队继续奋力前行,将成为科技强国的薪火越烧越旺,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个人最近受命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创校校长常驻广州,也可以光荣地卸下“海外”理事一职。蓦然回首,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的宝贵经历,真切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学者,让人久久回味。相信很多CCF会员,也都有着各自的心声和感悟。愿我们积沙成塔,继续为学会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共同携手迈向星辰大海的新征程。
倪明选
CCF海外理事、IEEE Fellow、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长期从事高性能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高速网络、操作系统与无线传感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