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CCF创建60周年庆典举办的同期,中国校企合作廿五年高峰论坛也成功举办。在本次高峰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的嘉宾一起进行了“继往开来,产学合作共建创新生态”专题讨论,嘉宾们分别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视角发表观点,高度认同UR二十五年来在推动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推动整个计算机行业发展等方面逐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次专题讨论的嘉宾精彩观点分享。
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高校合作部门和岗位,是企业致力于加强与高校之间联结的一种机制创新。这一机制的初始创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后期进入中国的大型跨国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以计算机、通信、半导体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加速在中国的布局,在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同时,把UR引入了中国。
进入新世纪后的二十多年里,UR理念与机制被众多国有和民营企业接受和认同: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率先设立了UR部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企业也相继仿效设立,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开始进入快车道。至今,中国UR已经走过廿五年,UR部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助力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专题讨论中,五位来自高校和产业界的亲历者围绕“继往开来,产学合作共建创新生态”进行了专题讨论,包括CCF会士、常务理事、北京大学陈钟教授,CCF会士、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刘挺教授,CCCF主编、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刘云浩教授,华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爱猛先生,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冬梅博士,讨论由CCF常务理事、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女士主持。
专题讨论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马歆、陈钟、刘挺、刘云浩、王爱猛、张冬梅
一、UR给学界和产业界、计算机生态带来了怎样的价值?
- 陈钟:UR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2002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启的时候,UR工作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软件学院面向产业,人才培养更加需要产学研的合作。在当时,国内软件企业还比较弱小,跨国企业像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标尺,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国际化的程度。我作为北大软件学院创始院长亲自负责国际合作,结识了一批跨国公司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的公司高管、研发负责人,当然,联系更密切的是各大公司UR团队的从业人士,我与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多年的老朋友。当时IBM、英特尔、微软等一些企业雪中送炭一样,与我们携手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比如童缙博士从IBM大中华区软件部总经理退休后应邀来北大软件学院创办服务科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还带来了几十位兼职企业导师。同时,UR把很多来自于高校的不同诉求也带回到了企业,在与企业不同部门的对接当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多元的,在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张冬梅:对于研究院和企业而言,UR最大的价值在于在人才储备与科研合作这两个方面承担桥梁的作用。
一方面,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UR始终与他们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研究院建立了深厚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老师的合作,研究院在科研方向上可以有更加多样化和更加长远的布局。
二、什么样的产学合作是好的?能否提炼出一个好的产学合作范式?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部非常重要的策略。在北京中关村,同学们在学校周边就可以去到大企业实习,但是哈尔滨没有。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到哈尔滨建立分支机构。营造一个育人的环境,就是对高校最大的支持。
- 微软模式:搭建了和国际交流的桥梁,帮助学生开眼界、见世面。- 科大讯飞模式:需求直接来自研究院与业务部门,与高校对接。我觉得,可能最不好的支持是企业把高校的团队当作乙方。企业支持高校团队做定向题目做的不是产品,而是idea层面的demo。做产品,一百个环节中一个环节都不能差,有一个环节差了,这个产品就不能用;做demo,一百个环节中有一个环节亮了,就足够展现先进性。让高校的团队做产品,导向可能有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老师自己飞翔,企业给出一把推力。
- 王爱猛:通过技术专家,来洞察产业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推动业务发展。
华为战略研究院聚焦于5-10年甚至更长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新技术的设想,在公司内部推动研究及研发投入。为了更好地发现产业趋势和最新的技术,华为在欧洲、亚太、北美、俄罗斯等地都有比较多的技术专家,每天跑到高校和研究机构与我们的伙伴交流。
UR对于华为来说,会坚持压强原则,发现机会点后迅速推动业务投入。
- 陈钟:高校与企业先做好自己,再找到双方契合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UR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
高校和企业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先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再去寻找契合的部分,这个寻找契合的过程就是UR可以发挥价值的地方。尤其中国未来进入科技驱动、创新引领阶段,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或者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要想实现创新引领,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把两边的事情打好。比如,大学教授在自身的研究领域发挥引领性的作用,在科研上走在产业的前面,这样在双方的互动合作当中就更容易找到合作机会,面对共同的挑战。
- 王爱猛: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会,也是UR的挑战和机会。
技术发展的机遇,实际上也是UR的机会。比如与CCF相关的计算相关技术方向,国家的东数西算、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等,在技术的先进性和基础性方面,都是一种挑战。然而同时这也是机遇,对UR而言关键是抓住机遇在这些重点投入方向做好。
- 刘挺:UR要更懂技术,识别高校里哪些老师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
为企业带来价值,这是UR的立足点。当在一些研究领域里的企业技术和人才积累超过高校时,高校难以在这些领域对企业的研发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建议UR人需要更懂技术,只有具备更加敏锐的技术嗅觉,才能更好地去判断高校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帮助和价值。
我认为UR在企业里的定位,是推动企业与学术界建立情感联结。通过UR,公司与学者达成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UR的意义就做到了。- 张冬梅:UR人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帮助企业建立高水平的多元化人才梯队以助力企业的发展。
多元化人才的维度之一是女性的比例。在今天从事计算机领域工作的人员当中,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技术,女性的比例都很不乐观。MSRA于2016年创办了Ada Workshop,致力于激励和帮助高校女生选择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几年来获得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在这个方面,今后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于如何与高校以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合作,以鼓励更多的女生在进入高校学习的时候选择计算机或者更广泛一些STEM作为专业。四、未来如何用好CCF平台做更好的产学研合作?如何与CCF携手创建一个更好的创新生态?
CCF“源自会员、由会员决策、服务于会员”的治理理念给我们带来一种精神力量。你的社会责任,你个人能发挥的作用等会在这个平台上形成合力,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这种交流合作还会支撑我们未来回到自己岗位上,在做具体的工作中具有更坚定的信念,更好的理解力,以及能够看到更前瞻的未来。- 刘挺:不只是和计算机、互联网企业合作,要和各个行业展开合作。
从CCF角度来看,应该拓展自己和企业的合作面,不只是和计算机互联网企业合作,要和各个行业,尤其他们的信息化部门展开合作。目前,这些部门对人工智能理解的还一般,因为它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它们迫切地需要我们跟它合作,提供技术和人才。- 刘云浩:产学研形成的是甲乙方的关系,UR形成的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是甲方、乙方关系,UR应该是形成兄弟姐妹关系。血浓于水。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也可以说一个是更加精神的,一个是更加物质的。世界虽是物质的,有时候也可以有一点精神的。- 王爱猛:把学术伙伴当作客户和伙伴,联手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创造更大价值。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的学术伙伴当做乙方来看待,而是当做伙伴和客户。从交叉学科角度来看,UR可以跟很多学科、很多不同方向有交叉。不管是CCF、还是UR人,也可以想一想,如何寻找下一片蓝海。实际上,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氢键,UR不仅仅是一个单箭头的指向,更多的是一道双箭头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创新技术这栋大厦更快地奠基落成,惠普到国计民生的每一处角落。如果说,UR人的梦想和目标在哪里,或许我们可以“不自量力”地说一句,我们希望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