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CCF太原举办“数字云冈,云端绽放—走进云冈研究院”CLUB活动

阅读量:2 2024-09-09 收藏本文




2024年9月1日下午,CCF太原举办走进云冈研究院CLUB活动,在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了云冈石窟和数字化成果展。出席本次CLUB活动的特邀嘉宾有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CCF会员与分部工委执委袁晓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海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李典峰和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丽红。CCF太原主席赵鹏、秘书长胡欣宇、执委乔钢柱、执委魏巍、监委刘剑峰等相关行业人士也参加了本次CLUB活动。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见证文明交流的重要文化遗存,栩栩如生的雕刻与壁画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印记。通过科技赋能,数字化保护让云冈石窟“青春永驻”,随着“数字档案”不断完善,古老的云冈石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起步于2003年,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21个春秋,从最初的激光扫描技术发展为现在的多源数据精准融合技术,精准控制测量,以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石窟本体表面的位置和色彩信息,大大提高了石窟本体信息的覆盖率和精准度。


加快云冈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完整、准确、真实永久保存文物信息,不仅能够实现云冈石窟由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为石窟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还可以通过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云冈石窟在保护、利用、研究、展示、对外交流、文旅融合等领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合作。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动起来、走出去”。云冈石窟通过数字化时代文物保护、展现和传承的新探索,利用三维信息采集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现在已经制作完成第3、12、18、20窟等多个石窟的文物复制品。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

通过建立石窟数字档案,实现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自2020年以来,云冈研究院先后实施了第11、13、14、15、17、19窟数字化采集项目,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现已完成云冈石窟数字档案总量的三分之二,计划2030年前全部完成。

算力支撑方面——

云冈研究院围绕“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开展数字资源应用的深度探索。依托建成的国内首家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进一步探索遗产地的数字治理途径。从最初的单机移动工作站,发展为基于多个服务器组合成的集群运算,直至现在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算力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保质、高效地完成石窟本体的数字采集和处理工作。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云冈石窟的保护从“粗犷”到“精准”,也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的齐头并进。近年来,云冈研究院获得国家、省级奖项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编制申报了山西省文物保护首例省级地方标准《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和《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并获批实施。打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合作成立“数字云冈联合实验室”,以云冈石窟为主要对象,定向开展了海量数据展示研究、大型复杂石窟匀光匀色、云冈18窟高保真复制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建立科学先进的技术体系,针对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建立一套针对石窟文物数字化采集、录入、处理、存储、档案管理、应用的标准体系,根据技术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并在山西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加大数字成果的开发利用,与腾讯、华为、曙光等企业联合打造云冈石窟大数据平台,创新文物开发利用模式,利用3D打印、VR技术完成云冈第3窟、12窟、18窟的原比例复制和虚拟展示,使洞窟能够异地展览,其中第3窟的3D打印复制品落成青岛,开展当天有近10万人进场参观,被青岛市列为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第20窟复制品亮相于2019年外交部蓝厅山西全球推介会,成为向全球推介山西的一张亮丽名片;第18窟复制品多人VR展示系统,2019年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展出,首次实现了云冈石窟数字化国外展览,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文化传播与弘扬积累了宝贵经验。

云冈石窟的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大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从石窟现场延伸到了线上,历经千年的石窟艺术走上“云端”、走向世界,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以“年轻”的呈现方式“活起来、动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