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CCF YOCSEF桂林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逸夫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新质生产力技术如何推进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观点论坛。CCF YOCSEF桂林主席陆广泉(广西师范大学)和学术AC刘佳飞(广西师范大学)担任执行主席。
近年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大学和教育重构”,“慕课出海”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突破已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促进中国-东盟数字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跨境共建共享,本次论坛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技术如何推进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针对全球的数字化水平,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瓶颈、挑战、突破点在哪?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文化培训、引导发言、思辨环节三个部分。邀请了陆奇岸(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邱均飞(广西艾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引导嘉宾,雷聪(悉尼大学计算机博士)作为思辨嘉宾,以及桂林YOCSEF AC、学生代表等共计30余人。
【参会人员合影】
首先桂林YOCSEF现任主席陆广泉为大家进行了文化培训,详细介绍了YOCSEF的概况、规则与文化,以及YOCSEF的主要职能和分论坛等内容。他从“YOCSEF是什么”讲起,逐步阐述了其构成、定位调整、价值观和决策机制,随后深入探讨了YOCSEF的文化和活动,特别强调了CCF YOCSEF的核心理念——“用愿景感召,用思辨训练”。
【CCF YOCSEF主席陆广泉进行文化培训】
论坛进行引导发言环节。首先由陆奇岸进行主题为《关于东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广西师大东盟MBA项目》的引导发言。陆奇岸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两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要进行东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借用广西师大东盟MBA项目的例子来解释如何进行东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陆奇岸进行引导发言】
【王利娥为陆奇岸颁发感谢牌】
随后由邱均飞进行主题为《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引导发言,邱均飞从两方面为大家进行引导:使命和机遇、建设发展思路,结合广西地理位置情况提到广西使命为“面向东盟,向海图强”,并指出历史机遇“面向东盟,创新发展”。他提出建设思路主要分为:长远统筹规划,酌情分步实施,整合各方资源,创新高质发展。
【邱均飞进行引导发言】
【陆广泉为邱均飞颁发感谢牌】
在观点思辨环节,本次论坛围绕以下三个议题分别展开深度讨论。
思辨议题1: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瓶颈和契机有哪些?
输出观点如下:
1.平台与资源不足:东盟国家教育资源相对落后,课程平台较为薄弱,课程资源的对接存在困难,这对国际化课程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
2.语言与安全问题:专业术语翻译不够精准,语言障碍仍是主要瓶颈。同时,部分东盟国家在数据安全传输和硬件匹配上存在技术缺陷,尤其是老挝、缅甸、泰国等国的安全技术保障不足。
3.课程创新与就业机会: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可以带动国内学生的就业,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课程本身也蕴含着创业与创新的机会,特别是通过实践教学案例的开发。
4.文化与人才交流:通过课程推广中国文化与东盟国家的相似点,推动人才、就业的跨国交流,广西与东盟十国在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合作的契机。
5.可持续发展与政策支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中,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价值,有助于课程体系的长远发展。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可以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课程的落地。
思辨议题2:新质生产力技术如何推进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
输出观点如下:
1.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AR、VR等技术可以应用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元宇宙、计算机视觉等高新技术则能够有效提升实际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效果,尤其在差异化的课程需求中发挥作用。
2.AI解决大规模+个性化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不同东盟国家的教育情况,处理大规模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升教学的个性化体验。
3.技术与现实条件的匹配:在部分技术基础薄弱的东盟国家,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高精尖课程可能难以推广,需从简单、易落地的课程开始逐步推进。
4.知识产权与学分互认:在多主体课程建设中,知识产权问题需要解决,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如果能打通学分互认机制,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化课程建设。
5.虚拟仿真与本地资源结合:高耗、高危类课程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可以通过与当地资源结合,弥补东盟国家资源不足的问题。
6.技术与产业融合:产教融合应充分发挥头部高校和其他高校的优势,通过校企、校政合作推动课程建设。技术与商科等学科的跨专业融合有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
7.技术提升与反馈优化: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学生需求与反馈,不断迭代优化课程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仍需依赖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与改进。
【参会嘉宾踊跃发言】
思辨议题3:新质生产力技术在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中的标准以及实施有哪些?
输出观点如下:
1.适应性与本地化:课程建设必须考虑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文化与宗教信仰等,确保课程内容适应当地环境,避免文化冲突并增强课程的应用性。
2.技术与人员支持:针对东盟国家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以确保课程能够顺利推行。同时,要调研东盟国家学生的需求,通过推荐算法结合语言和文化差异来提升课程的个性化。
3.评估与反馈机制:新质生产力技术需要基于大量数据进行评估,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应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场景,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结合产业实践,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
4.文化融合与创新: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中方文化与东盟国家文化的融合,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内容,确保不触犯当地宗教与文化禁忌,以推动课程在东盟地区的创新与发展。
5.可持续性与标准化:课程建设标准要注重可持续性,从师资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确保长期发展与实施效果,同时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产教融合。
新质生产力技术在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中,需充分考虑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文化和宗教背景,确保课程内容适应当地环境,避免文化冲突。同时,通过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结合当地需求,并借助推荐算法来优化课程个性化,提升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展,推动课程的持续改进。此外,强调中方文化与东盟文化的融合,确保课程建设过程中尊重宗教信仰,最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的师资和激励机制,促进产教融合的实现。
在思辨环节的最后,由执行主席刘佳飞对论坛进行总结。他首先感谢了所有引导嘉宾、思辩嘉宾和所有与会者的支持,使得这次论坛圆满举办成功。此次论坛历时四小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了深入思辨,总体来看,东盟国际化课程建设应结合当地基础设施、文化和宗教信仰,借助新质生产力技术如AI、AR、VR等提升教学效果与个性化体验。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跨文化融合将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与优化。通过标准化和产教融合,国际化课程在东盟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发展机遇。
本次活动得到了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赞助和支持。
附CCF YOCSEF历届主席及主席会议成员名单
时间 | 主席 | 主席会议成员 |
2024-2025 | 陆广泉 | 赵红专、农色兵、刘曼雯、韩玮、梁程 |
2023-2024 | 杨浩 | 翟仲毅、邓钧忆、农色兵、陆广泉、邝振豪 |
2022-2023 | 王欢 | 翟仲毅、邓钧忆、石凯、蓝如师、杨浩 |
2021-2022 | 李灵巧 | 马莉、王欢、赵红专、邓钧忆、翟仲毅 |
2020-2021 | 董明刚 | 李灵巧、张敬伟、马莉、王利娥、王欢 |
2019-2020 | 张灿龙 | 董明刚、李灵巧、李辉、马莉、王利娥 |
2018-2019 | 何倩 | 董明刚、张灿龙、李辉、李灵巧、马莉 |
2017-2018 | 常亮 | 何倩、沈良恒、张灿龙、孙自广、高柱荣 |
2016-2017 | 谢晓兰 | 唐振军、何倩、沈良恒、王日凤、张灿龙 |
2015-2016 | 蔡国永 | 常亮、湛永松、沈良恒、谢晓兰、张灿龙 |
撰稿:刘佳飞
一审:宣传部
终审:陆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