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 哈尔滨分论坛 举办观点论坛“专学两翼:如何践行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
2024-07-20 阅读量:78 小字

为了深入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国家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多个维度对专硕和学硕提出了差异性要求。然而,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专硕和学硕培养方式同质化严重,其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这一背景下,CCF YOCSEF哈尔滨于2024年7月14日在哈尔滨举办了“专学两翼:如何践行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观点论坛。论坛由CCF主办、CCF YOCSEF哈尔滨承办、黑龙江大学协办。CCF YOCSEF哈尔滨AC委员杨海陆和YOCSEF哈尔滨副主席张晓光共同作为执行主席主持了论坛。

论坛邀请了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勇、YOCSEF沈阳24-25主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佳佳、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合肥工业大学二级教授胡学钢、软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售前总监罗睿进行引导发言。此外,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东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刘一琦、YOCSEF成都24-25副主席/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昶、YOCSEF大连23-24主席盖荣丽、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庆江、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金宪、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兴丽、讯飞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孙庆华、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晓明、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敬有、YOCSEF总部AC张宇超、YOCSEF郑州24-25主席任建吉、YOCSEF武汉23-24主席肖奎、YOCSEF成都AC委员张晓均、YOCSEF深圳学术秘书漆舒汉、YOCSEF上海委员邱堃等40余位嘉宾参与论坛思辨。本次论坛的嘉宾覆盖了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成都大学、大连大学、湖北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全国多所高等院校,以及科大讯飞、软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此次观点论坛主要分成两个环节,分别是引导发言和思辨环节。在引导发言环节,4位嘉宾从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挑战与机遇、核心要点和建议、以及面向企业用人需求的分类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观点分享。在思辨环节,嘉宾们对专硕与学硕培养过程的决定性划分因素、专硕与学硕的选题和评审模式、推进专硕与学硕分类培养的激励因素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抢麦此起彼伏,各位嘉宾思想不断碰撞。

图片1

1 刘勇作引导发言

刘勇作了题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引导发言。他以黑龙江大学研究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了专业硕士培养要求难达到的原因。他指出,高校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培养模式侧重学术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此外,企业的需求和专业硕士的论文要求相悖,专业硕士的定位是实践创新型。这与多数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价值观相悖。刘勇认为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方应为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参与研究生选题。

图片2

2 李佳佳作引导发言

李佳佳作了题为“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挑战与机遇”的引导发言。她指出,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需要建立专业硕士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应该下沉到企业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帮助企业提升效益。这符合专业硕士研究成果应当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或工程应用价值。

图片3

3 胡学钢作引导发言

胡学钢作了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要点和建议”的引导发言。他指出,专硕型研究生的培育,应当以面向社会经济领域需求问题的研究、设计与实现为主要目标。培养过程应兼顾创新性和社会效益。学生选题应面向社会经济领域、结合所学专业与学科基础,通过调研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过程应以基础创新与工程研发为主等领域创新为主。

图片4

4 罗睿作引导发言

罗睿作了题为“网络安全领域专硕培养方法”的引导发言。他指出,实践、实训以及竞赛是培养专业硕士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进程中,专业硕士生可以从职业人的角度看待工程问题,达成职位、需求、能力的协调和统一。

在思辨环节,三位思辨引导嘉宾与参会者共同探讨了三个思辨议题。

图片5

5 思辨嘉宾进行思辨引导发言

思辨议题一:计算机专硕与学硕实现分类培养的困难在哪?培养过程难区分、评价标准难区分、培养要求难区分?思辨引导嘉宾刘一琦认为,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必须在国家标准这一大框架下执行,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设立符合学校学科特色的专硕培养目标,着重协调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冲突,增强高校教师指导工程项目的经验。随后任建吉、孙庆华、刘昶、邱堃、张宇超、刘兴丽、张轶鑫、李佳佳、李洋、胡学钢、罗睿对该议题进行了思辨发言。观点输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从学生能力角度区分培养过程:培养过程需要按学生能力进行区分,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采用因才施教的方式进行培养。

2. 从培养环境角度区分培养过程:专硕的培养环境需要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训练并重,该要求与偏重学术能力训练的学硕培养环境要求存差异。

3. 从导师能力区分培养过程:学硕培养过程对导师的要求偏重于学术研究能力。专硕的培养过程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要求导师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专硕培养过程与学硕培养过程对导师的能力要求存在差异。

4. 评价指标的导向:专硕的评价指标应以具体成果为导向。专硕必须做出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和工程创新要素的成果。该导向与学硕培养的学术研究结果导向存在差异。

5. 评价指标的尺度:由于工程创新存在较强的多样性,专硕的评价指标需要量化与灵活并重。该要求与偏重精确量化的学硕培养指标存在差异。

6. 评价标准的能力要求:专硕评价标准需要同等突出学术基础和实践能力。该要求与偏重学术能力的学硕培养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7. 评价标准的内容:专硕评价标准需要包含学术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两类标准。该要求与偏重学术能力的学硕培养评价标准中的内容存在差异。

8. 培养要求的导向:专硕的培养要求应企业需求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要求应明确突出企业需要的能力。该要求与学硕培养突出学术能力要求存在差异。

图片6

6 针对议题一的思辨

思辨议题二:计算机专硕与学硕分类培养的选题、培养、评审过程应如何分类实施?思辨引导嘉宾刘昶认为目前双导师制没有发挥出专硕培养的引领作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和高素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区分性不明显,专业性硕士应以产学研项目驱动为主,但要准确界定专业硕士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时的工作量。随后邱堃、任建吉、漆舒汉、肖奎、张晓均、李敬有、张薇、李佳佳对该议题进行了思辨发言。观点输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选题的导向:专硕选题需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进行选题。

2. 选题的类型:不同类型企业用人需求存在差异。因此,专硕的选题应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进行分类。此外,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选题的分类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

3. 导师的选题能力:专硕导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提升专硕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导师的选题能力。

4. 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学校与企业需要共同完成专硕的培养过程。

5. 培养过程的主导权:学校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的培养质量负责。因此,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对培养过程形成主导权。

6. 培养过程的能力训练侧重点:专硕培养过程应工程能力训练与研究能力训练并重。

7. 评审方法:由于工程创新成果存在强烈的多样性,专硕的评审过程需要采用客观标准与主观尺度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方法。

8. 评审标准侧重点的选择:专硕评价应根据成果性质灵活选择学术评价与工程评价的权重。

9. 工程评价的执行者:由于专硕成果的工程部分评价需要以实际需求为标准,专硕工程评价的实施应以企业为主要执行者。

图片7

7 针对议题二的思辨

思辨议题三:如何正向引导与激励导师、学生以及企业进行专硕与学硕分类培养?思辨引导嘉宾盖荣丽认为针对导师、学生或企业的激励不应以奖励为主,而应调动三个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能动性,教师以职业追求引导学生、学生以事业追求促进就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学生。随后刘昶、邱堃、刘勇、李晓明、张春龙、肖奎、赵金宪、张轶鑫、孙庆华对该议题进行了思辨发言。观点输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职称评定政策:职称评定是导师的重要诉求。因此,需要修改职称评定标准,以激励导师实施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

2. 导师能力提升:需要为导师提供工程能力提升的机会,以提高导师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能力。

3. 企业合作资源:需要为导师提供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资源,以提升导师的选题范围。

4. 学校用人政策:修改教师用人政策,吸纳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

5. 学生的合理选题:按学生能力特点合理选题,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6. 学生的利益保障:学生的奖励与报酬机制并重,以保障学生的利益。

7. 学生的课程制定: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以契合专硕学生的具体需要。

8. 企业的专硕培养积极性保障:采取企业定向培养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专硕培养积极性。

9. 企业利益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在专硕培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损失进行保障。

图片8

8 针对议题三的思辨

图片9

9 论坛总结

最后,YOCSEF哈尔滨23-24主席冯骁骋对论坛作总结与展望,他指出专硕学硕分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的重要抓手,本次论坛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输出的观点各具特色、反响强烈。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用人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呼吁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惠的研究生教育生态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10

10 合影留念


热门动态
2023-04-20
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快速发展,特别是ChatGPT的横空问世...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