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昆明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昆明举办技术论坛:“AI助力,走进古滇之遗”
2024-03-16 阅读量:65 小字

2024年3月16日上午,CCF YOCSEF昆明“AI助力,走进古滇之遗”技术论坛在云南省大理市剑川县剑川木雕体验馆顺利举办。技术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昆明学术委员会承办。本次论坛由YOCSEF昆明23-24副主席刘金卓(云南大学)与AC付志涛(昆明理工大学)担任执行主席。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高超、云南大学刘金卓、昆明理工大学付志涛、云南师范大学赵样等高校教师,云南泰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小宇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红色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传承人等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文化传承,开展分享、探讨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技术创新、业务落地的路径。

论坛伊始,由执行主席刘金卓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YOCSEF昆明进行总体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316211114


YOCSEF 昆明副主席刘金卓介绍论坛背景


随后,执行主席刘金卓和付志涛阐述了此次技术论坛的背景和目的。此次论坛希望通过论坛的形式走近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接入,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与非遗传承人形成合作,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人工智能和新兴的计算机科学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非遗发扬传承赋予新的动力。鉴于此,CCF YOCSEF昆明举办了此次“AI助力,走进古滇之遗”系列活动论坛,旨在深入研究探讨人工智能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机遇和发展,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引导发言


在引导发言环节中,西北工业大学高超、非遗文化传承人段四兴、云南大学钱文华分别就非遗文化的传播、传承和技术结合以及技术挑战进行了发言。

首位引导发言的嘉宾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学者的高超教授,他的引导发言主题为《AI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高超教授在演讲中结合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和信息传播中的前沿技术,提出如今非物质文化传播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能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体系的生态文化输出。同时,结合网络传播动力学和网络结构动力学等前沿技术,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中精准推荐、传播。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可以助力发掘古语言、古文字的修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还提到,如今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面临数据量大、数据混杂、知识产权不明朗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实时采集互联网中的非遗数据,并通过网络传播溯源对非遗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图片2

高超教授作线上发言


第二位引导发言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段四兴先生,段四兴先生以《传承与创新:剑川木雕艺术的心路历程》为题,分享他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心路历程和自己对非遗传承中的认识。在演讲中,段四兴先生详细讲解了剑川木雕在传承中的发展,他讲到了自己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中的实践经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存在着许多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最后,段四兴先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结合多种传播路径,让非遗更好地发展。


图片3

段四兴先生就非遗传承问题作报告


最后,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学院副院长钱文华教授就《AI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模式:机遇与实践》作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新的数据、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内容。在非遗数字化的过程中,结合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使非遗文化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让传承者在推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生动传播科学知识,为非遗的传播赋予新的动力。在非遗文化的发掘性修复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重新建模非遗文物,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他还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数字化技术中的应用,借助数字化修复技术,可以让文物的修复更科学、更准确。此外,文化数字计算可以生成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数字模拟图像,对烙画艺术、浮雕艺术、蜡染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进行模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机遇,运用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制作和传承过程,但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生成中还存在诸如展示少、内涵少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4

钱文华教授就非遗数字化作报告


图片5

与会人员合影


二、思辨环节


思辨环节,特邀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开国将军赵镕之女赵京娅和云南泰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海燕进行思辨发言。本次思辨的题目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路径”、“AI在记录、复兴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AI合作模式探索:科技与传统融合路径”。三位嘉宾针对此次论坛的思辨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思辨议题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路径。段国梁先生提出:民族文化符号的展现——剑川非遗之美。段国梁先生讲述了自己在64年非遗传承中的经历,非遗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传统,也要更新技术,与时俱进。剑川木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从普通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同时,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也会促进非遗技术的更新,非遗的传承需要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从而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刘金卓表示,非遗文化向海内外传播离不开信息媒介的加持,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文化的外在形式进行加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更简单地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核。  


图片6

段国梁先生发言


赵京娅女士表示:红色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红色基因注入新的活力。赵京娅女士讲述了父亲赵镕将军的革命历程和家国情怀,提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非遗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非遗文化同红色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多种渠道的传播,可以促进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共同发展。付志涛表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非遗文化中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运用人工智能和新兴计算机技术,将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在传统非遗的题材上改进创造出具有红色基因的故事,让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传承下去。


图片7

赵京娅女士发言


董海燕女士就现代合作模式探索:科技与传统融合路径做思辨报告。非遗传承需要传承人在实践中倾注一生,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现代的宣传模式进行推进。通过非遗产品的魅力,可以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推进非遗和红色文化的输出。非遗和红色文化产品的推进不是为了售卖,而是为了文化的推进。非遗和红色文化的发展源于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在传承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才能融入文化,赋能文化,发展文化。在AI和非遗传承的融合中,AI的核心也应该融入文化的核心,新兴的AI不会替代传统的手艺,但能在非遗产品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体。非遗的数字化结合新兴媒体,也能让非遗和红色文化在数字化的路上更好地发展。钱文华表示,非遗产品的数字化可以为非遗产品的体系推广奠定基础,非遗产品的数字化并不会取代手工的非遗产品,而是为手工非遗产品提供新的推广路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让普通人自由定制想要的非遗产品题材,做到真正的亲民、普惠,让非遗产品真正在大众中普及开来。


图片8

董海燕女士发言


随后,与会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共同讨论,大家围绕人工智能和非遗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人工智能和非遗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渠道。把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非遗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把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技术讨论结合起来,实现了政治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双提升,做好了红色基因与非遗的双传承,开辟了传承红色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领地。对于非遗产品,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产生版权问题,批量生产的非遗快消品也会冲击手工非遗产品的发展。只有在矛盾中找到平衡,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助推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发展。


图片9

思辨讨论


最后,本次论坛执行主席刘金卓感谢各位与会者的全程支持,执行主席付志涛做了总结发言,希望非遗和红色文化传承能在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的加持下更好发展。


图片10

颁发与会证书


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昆明学术委员会承办。


热门动态
2024-03-16
2024年3月16日上午,CCF YOCSEF昆明“AI助力,走进古滇之遗”技...
2023-08-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云南省关于新时代进一...
2023-05-30
   5月27日下午,CCF YOCSEF昆明成功举办2023-2024年度论坛选题...
2022-12-21
CCF YOCSEF昆明成功举办观点论坛 建立互信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路...
2022-11-15
2022年11月1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
2022-08-22
2022年8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
2022-04-18
CCF YOCSEF昆明成功举办“在‘破五唯’的大环境下,青椒是按兵不...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