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CCF YOCSEF苏州观点论坛“如何培养高适应性人才?”(论坛编号:CCF-Yo-23-113)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顺利举办。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苏州学术委员会承办,CCF YOCSEF苏州分论坛学术委员胥薇、徐小辰担任论坛执行主席,得到了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支持。来自苏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CCF YOCSEF苏州AC委员等20余人参加了论坛。
图1:本次会议全体参与人员合影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变革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具有高度适应力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具备面对复杂情境的勇气。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岗位需求的高适应性优秀人才,能够有效避免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两张皮”现象。在此背景下,提出如何培养高适应性人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
本次论坛引导发言环节由胥薇主持,史国良介绍了YOCSEF,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系主任陈志峰介绍了举办该论坛的背景和意义。
图2:史国良介绍YOCSEF
引导发言环节,来自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李洪臣先生分享了华为在培养高适应人才方面的经验。他介绍了华为在校园招聘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包括与高校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提供实习机会、举办技术大赛等。他强调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高适应能力。
图3:李洪臣作为引导嘉宾发言
西交利物浦大学全球高等教育学院高级院士,汪潇先生作了题为《适应性人才与培养》的精彩报告。这场报告深入剖析了高适应性人才的属性和特征,以及高效团队的特征,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汪潇先生的报告为与会者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也为教育界和职场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共鸣。
图4:汪潇作为引导嘉宾发言
思辨环节由徐小辰主持,参与者除了两位引导嘉宾和执行主席之外,还有YOCSEF苏州主席史国良,YOCSEF苏州老主席白云,YOCSEF苏州副主席侯凯,YOCSEF苏州AC委员李华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孙泽平、张发祥,道感(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严铮,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彩明,苏大应用信息中心的王春杰等。
思辨问题一:培养高适应性人才主战场在学校,那么培养到什么程度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李华康认为培养到什么程度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取决于岗位职能层级细化的角度。他强调,在课程设置体系中,学校应当改变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充分了解企业考核的指标,灌输职场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场准备。孙泽平则提出了深度产教融合的观点,认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对于高校适应职场考核标准细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表示,只有通过深入合作,高校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教育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白云则从企业招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在沟通和能动性等方面缺乏主动性的问题。他希望学校在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同时,能够融合商学院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图5:思辨环节李华康发言
思辨问题二:现代产业学院能不能培养高适应性人才?
汪潇表示,现代产业学院绝对有能力培养高适应性人才。他强调,关键在于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以及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他提出了校企深度沟通和试点的重要性,强调了不断迭代的必要性。李华康表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必须跟踪社会岗位变动的情况。他认为,人才培养的调研需要有广度和深度,只有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侯凯提出了差异化个性定制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教育同质化培养导致了内卷化问题。在产业学院的模式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企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了解企业的核心诉求,更好地匹配学生的能力,将是未来产业学院高适应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思辨问题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底能不能培养高适应性人才,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一位来自苏应22级软件学生的代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于讲授基础知识,但他同时呼吁,在整个学期中加入一个真实的项目,让学生能够模拟真实的就业场景,积累实际经验。他还认为学生多参加比赛,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李华康提出了关于评价学生团队项目的新方法。他建议授课老师引入生生互评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真实地体现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贡献度。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更符合真实职场的竞争环境。汪潇则强调了与业界的融合问题。他认为,学校需要解决“第二和第三课堂之间的鸿沟”,改革方向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指出,学生需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什么样的表现,而这种了解只有通过与实际企业接触和合作才能够实现。
图6:思辨环节侯凯发言
思辨环节输出以下结论:
1.深度产教融合和实践项目是关键。学校首先需要与各个行业的企业展开深入的需求调研。了解不同岗位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从而根据调研结果调整课程设置。这样,学校的教学内容将更贴近实际职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容易适应各种职业挑战。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模拟真实职场环境中积累经验,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结合企业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计划。这样,学生将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增加适应性,更好地融入职场。
2.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企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以及沟通和能动性等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学生参与比赛和项目时,可以锻炼实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适应性。
3.建立紧密的学业与职业联系,加强实践教育。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将实际职场中的专业人士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此外,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也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实习经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提高适应职场的能力。
此次论坛历时三个多小时,与会人员在激烈讨论中,围绕高适应性人才培养开展了深入思辨。感谢参会嘉宾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