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苏州 > 新闻动态
“创新驱动发展——校企政各方如何高效协作,推动技术转移规模化?”观点论坛
2023-12-07 阅读量:68 小字

2023年11月30号上午9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观点论坛“校企政如何高效协作,推动技术转移规模化”会议在苏州市双创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主办,CCF YOCSEF苏州学术委员会承办,得到了苏州市双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浙大苏州技术转移中心、苏州畅达软件研发有限公司的支持。本次论坛汇集了高校老师、科研院所代表、科技镇长团以及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代表等各类优秀人才。现场大家直言不讳,就如何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规模化展开了激烈讨论。

1

图1全体合影

本次论坛执行主席是YOCSEF苏州副主席侯凯和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金帅。苏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糜志雄、中国矿业大学孙晓燕 、西交大苏研院副主任曹秀丽,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姚建民(YOCSEF苏州2009-2010年主席)、YOCSEF苏州主席史国良、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陈洪梅、苏州大学晁平复、政中财经的孟正中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活动。

论坛的引导发言环节由侯凯主持,介绍了论坛的背景和参会嘉宾。

2-

图2 论坛背景介绍

引导发言环节,来自苏州光华科技评估中心的钱秀丽作了题为《数据驱动赋能科技成果评价》的报告,分享在科技成果评估工作中的思考。针对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问题率先提出了数据协同赋能,态势感知技术成果,使实验数据以及进程可视化。

3

图3 引导发言-钱秀丽

随后,浙江大学苏州技术转移中心张天义作了《高校技术成果的欲说还休》的分享。从雷军捐赠武汉大学13亿元剖析成果转化的狭义与广义之别,强调重视科技成果不应单限在技术产权,还有相关的科学家及科技服务工作者。指出当下高校产学研存在的转化率低、转化难等问题,提倡高校院所应加强与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联动推广技术成果。

4

图4 引导发言-张天义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张维圆针对这次论坛作了《以应用科技研究模式链接产学研合作》的分享,讲述目前香港应用科技研究运行模式,对团队的工作成效作了介绍。应科院在规模化技术转移方面的经验,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图5 引导发言-张维圆

  三位嘉宾贯穿科技链条,分别从科技成果的评估、高校技术转移的现状到技术成果的应用,给大家汇报了目前国内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方面遇到的难点以及取得的成效。引导发言结束后,姚建民为三位引导嘉宾颁发了感谢牌。

6

图6 姚建民为引导嘉宾颁发感谢牌

在引导发言问答环节结束后,进入了论坛的高潮部分,即思辨环节,思辨环节由金帅主持。

第一个议题:科技成果转化到底谁来主导,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

苏州大学计算机系晁平复率先发言,他认为技术成果转化应由市场主导,各方需积极参与。他指出在转化领域存在合作成本和企业需求模糊的问题,主张政府了解技术布局,高校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强调高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对填补转化中的缺口至关重要。

孟正中提出,企业对人才需求与政府定义存在矛盾,高学历人才成本高,市场缺乏,导致人才变得越来越贵。孟正中强调产学研的第一步是找到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否则一切努力都会事倍功半。许多企业家对自身技术需求缺乏了解,强调了科普培训的必要性。企业家和高校学者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建议寻找懂技术又懂企业的中介人,通过普及培训和降低沟通障碍促进产学研结合。

7-

图7 孟正中思辨环节发言

金帅则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供需两端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但是供需两端存在的需求匹配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平台,让高校将技术成果登记,供企业检索,同时让企业发布需求,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能力的匹配,以促进双方更好地合作。专业的技术转移团队在理解和协调企业需求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8

图8 金帅思辨环节发言

糜志雄的观点主要强调政府主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不对,企业应该才是主导,而高校科研院所目标是帮助科研人员成功转化成果给企业,国内需求和成果转化需要更关注科研能力的转移,而不是狭义上的技术成果,科技中介机构应帮助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并促进成果转化。

姚建民提到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强调了高校应该放开教师和学生的翅膀,让他们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以促进创新。姚建民建议采用类似珍爱网的方式,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技术需求的精准匹配。他还强调了创新型社会需要各方合作,政府也应充分解放企业和高校,高校要鼓励学生和老师创新创业,而企业需要追求自身理想。最后,他指出在中国,小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大,包括投资难、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需要改善整体创新生态。

9

图9 姚建民思辨环节发言

史国良、曹秀丽及与会其他嘉宾强调了借助AI手段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检索。分享了在对接企业时遇到的经历,包括企业未明确技术需求时的探讨和合作课题的发展,强调形式多样,挖掘过程面对不同情况。通过大模型、AIGC等能力,对企业需求挖掘、整理、分析、匹配等进行赋能。但同时这也需要非常海量的各个细分行业领域的知识图谱及数据集训练,短期内实现还不太可能。

10


图10 史国良思辨环节发言

第二个议题:科技创新的需求源泉,到底是规上企业还是小微企业?

晁平复强调了规上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需求是不同类型的。规上企业对技术需求较为明确,更注重长期合作,并愿意将多个问题委托给同一团队解决。小微企业需求较为隐性,需要借助高校的专业团队进行沟通和拆解,提高成功率,同时解决高校老师沟通和技术落地的成本问题。

11

图11 晁平复思辨环节发言

孙晓燕指出科创型小微企业和初创阶段的企业在科技创新需求上存在差异,前者具备较强技术能力,但后者可能更需要外部支持。她提到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保密需求,有时候可能会撤回公开发布的需求。

陈洪梅强调创新活动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集成创新、技术改造和颠覆性创新。她指出颠覆性技术更容易在小微企业中得以发展,并强调了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重要性,以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糜志雄建议大家将视角抬高就会发现,大企业通常不太擅长创新,而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则更具活力,是创新生态的关键。他强调了企业对自身技术的信心,以及小微企业通过创新最终被规上企业收购的可能性,强调了擅长做自己领域的人才的价值。

12

图12 陈洪梅思辨环节发言

张维圆从技术转移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分为四类:巨头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她认为技术转移机构的目标客户应多为大型和中型企业,因为它们通常有较为明确的技术迭代需求和一定的研发承接能力,但往往缺少能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的自有团队。她也强调创新需求是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应具备的,但从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服务的角度出发,应以对接大型和中型企业为主。

金帅强调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规上企业是较好的客户,因为它们有明确的需求和研发团队。然而,从思辨话题二的题目——科技创新需求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则更具活力,因为它们在创业初期就能够明确定位自己的技术应用场景,并能迅速应用前沿技术。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而规上企业更多关注技术的升级和优化。

同时多位与会嘉宾也纷纷认为在需求分析和挖掘过程中,不能仅通过简单的关键词进行模糊匹配,而应更深入理解需求,进行需求拆解。

第三个议题:校企政各方如何高效去协作,推动技术转移规模化?

晁平复提到了规模化自己的理解以及其重要性,认为许多技术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而规模化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和落地成本。他强调了提供规模化服务的需求,通过统一汇总需求、协同开发,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此外,晁平复也提到了规模化团队的资金来源和维护的问题,呼吁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糜志雄则认为谈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还过于理想化,中国国情存在对排他性的强烈追求、缺少公益性科研机构等问题。还强调了对项目科学家的培养,将博士视为团队核心成员,而不是中介或经纪人,负责核心研发和科学家的主导工作。同时,指出了在当前体制下推进这一理念的困难。

13

图13 糜志雄思辨环节发言

张维圆也表示要实现技术转移规模化这个目标,从目前来看是比较困难的,通常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她分享了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一些经验,指出校企合作中项目定价方法的科学性和项目成果的可交付性是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

14

图14 张维圆思辨环节发言

通过思辨环节的讨论,与会嘉宾达成以下7点共识:

1.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校企政三方要高度协同,企业作为需求方,应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导;

2. 目前企业的需求非常具体,很难找到供应方。未来校企中间的供需匹配建议以科研能力的匹配为主,而不是具体的技术需求;

3. 可以尝试用大模型技术,配以专业的行业知识图谱,去支撑以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科技成果匹配;

4. 高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技术转移团队及人才,比如培养几个行业的专业博士,不以论文为导向,专注于对外合作;

5.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要持久化、制度化,过程和结果都要关注(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6. 规上企业和小微企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同等重要的,规上企业的好处是长期性、持续性,而小微企业的创新型更强、甚至很多小微企业是颠覆性创新;

7.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提升专业度,当前多数高校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范围过广,需要专注,沉淀。

这场论坛不是一个具体科研问题的学术交流,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交流盛宴,与会人员大多都是常年从事技术转移领域工作,具有较多经验及相关思考的专家。通过讨论和建议为未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未来YOCSEF苏州也会举办更多关于创新融合发展的论坛,以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最后,论坛进入尾声,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对未来校企政多方协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满信心和期待。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