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武汉 > 新闻动态
校企协同育人,行之有效还是形同虚设?
2021-09-27 阅读量:824 小字

CCF YOCSEF武汉成功举办“校企协同育人,行之有效还是形同虚设?

观点论坛



   

2021年9月25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举办了线下观点论坛。论坛以“校企协同育人,行之有效还是形同虚设?”为主题,邀请了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林梦想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和负责人作为论坛嘉宾进行发言和思辨点讨论。本次论坛由YOCSEF武汉通讯AC、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教育事业部经理吴佳,YOCSEF武汉副主席、慧科教育集团院校合作总监安波共同担任执行主席;YOCSEF武汉AC、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顾巍,YOCSEF武汉通讯AC、江汉大学讲师刘哲共同担任线上执行主席;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林梦想科技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为本次论坛提供了支持。

本次论坛为YOCSEF武汉工程教育系列论坛之一,聚焦校企协同育人,以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背景,通过分享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人才培养的成效和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和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展开思辨。





“校企协同育人,行之有效还是形同虚设?”观点论坛


论坛的引导发言环节邀请了两位嘉宾,分别是: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渠道AI教育解决方案经理吴缘、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李其锋教授。作为英特尔(中国)AI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吴缘经理对英特尔人工智能发展策略及教育行业实践现状做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分为四点。第一,从科技发展趋势上看,当今世界正从工业化社会转向智能化社会,其推动力量是海量数据和计算机算力提升人类社会的智能化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往会根据人的经验进行判断分析,而近年来开始逐渐通过AI智能算法来实现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决策。就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行业趋势而言,预计在2025年全球数据将达到175ZB,其中中国预计达到48.6ZB。在这些海量数据中,超过70%的数据需要在边缘侧分析、处理、存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第二,从中国人工智能教育教学需求及现状上看,中国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具有四大优势:政府主导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优势、基于中国人口技术产生的海量数据规模优势、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的丰富场景、以及政策导向、海量数据、应用场景带来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旺盛的人才需求。中国数据量年增幅占全球三分之一,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同时,国务院及教育部的政策规划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因此,未来的工作会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人机合作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将带来新的工种。第三,英特尔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在各行各业发现AI技术的应用机会,并且在软硬件方面均具备优势。在硬件上按需随时部署,从云服务到物联网终端根据应用场景需求而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在软件上,底层软件与硬件耦合,中层软件支持各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而顶层软件则面向应用需求。第四,在基于英特尔技术的高教人工智能实践方面英特尔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具备6点优势,包括架构、AI实现过程、适用不同年龄段、灵活性、本地化、生态共赢。英特尔渠道教育实践则通过行业专家标准对接、整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方案商、联合本地教育集成商以及创建灯塔区/灯塔校等四大途径,实现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英特尔人工智能发展策略及教育行业实践


李其锋教授作为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结合湖北大学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带来了题为“复合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的引导发言。李院长首先分析了对大数据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认为大数据人才应具备大数据的获取和整理能力,能依据具体的功能需求利用相关的软硬件系统获取海量数据并进行存储和预处理,还应具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加载,并运用有效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为决策提供支持。随后,李院长分析了当前大数据相关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大数据时代企业发展需求的不匹配而产生的问题。对于IT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普遍缺乏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能以及应用领域的背景业务知识;而相关应用领域专业的毕业生则缺乏IT技能,难以较好地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找准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需求。企业对学校的需求是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参与企业技术的开发和培训;学校对企业的需求是提供实习实训环境、企业师资和相应设备,并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咨询和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其主要需求则是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协同发展,并实现满意的就业。为了满足上述的三方需求,则需要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第一,需要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需要校企制定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以湖北大学为例,有湖大教师进入曙光公司研修的机制和曙光工程师进入湖大授课的机制;对学生学业评价则采用本科生校企双导师制,且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动态调整机制。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面,湖北大学构建了“三三三”复合型课程体系以及“三四四”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培养理念,确立面向金融、光伏行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采用课程为核、项目驱动、师资混合、教学多元的人才培养措施。


复合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在思辨环节,参与论坛的所有专家和老师就以下三个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1)企业关心的是用人还是育人?满足企业需要与专业基础教育有潜在冲突吗?(2)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是否会导致专业特色异化?(3)在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企业能有效支持学校“以评促建”吗?这三个问题也是目前高校进行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

在企业关心用人还是育人的问题上,武汉华林梦想科技有限公司宋波总监指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以育人为目标,每个企业和岗位的用人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学校育人时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胜任不同的企业和岗位。企业给学校带来的是行业的用人需求,新的行业和岗位会给学校培养人才带来新的目标和需求,企业把需求和目标传递给学校,以此联合培养人才。对于企业需要和专业基础教育之前是否存在潜在冲突,宋波总监认为大学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而不是给单个企业做员工培训,应该先让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

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怀伟总经理同样认为,本质上企业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没有冲突,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学生就业。企业通常考虑用人为主,学校以育人为主。目前国家倡导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学校在育人的流程过程中,大学和企业是直接做对接的,因此大学很难独立完成把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变到职场人员阶段,因此大学的培养需要跟企业的需求进行融合。在人工智能这个细分行业中,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都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学校所处的地区、自身实力特长、区域政策规划都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的企业特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各自企业的主要盈利业务不同,因此对人才需求也不同。因此,每个大学的学生就业环境所面对的企业不同,那么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就应该有所不同。大学前两三年时的核心课程可能主体差别不大,但是课堂教学实例和项目可以选择就业面向的企业相关的例子。

武汉科技大学朱子奇副教授则认为,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似乎还不太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本科生阶段,要完成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使用的技术还是局限于少数领域,例如目标识别、瑕疵检测等。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首先需要理解问题,例如什么是瑕疵,然后再掌握瑕疵检测的方法,学习流程相对较长,本科短短的四年时间很难让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因此,从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讲,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冲突。


思辨问题1:企业关心的是用人还是育人?满足企业需要与专业基础教育有潜在冲突吗?


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是否会导致专业特色异化的问题上,来自不同企业和高校的专家、老师们也各抒己见。宋波总监认为,校企合作不是让学校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去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是给学校提供更广的人才应用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国家提倡的校企合作是想要把理论教学向社会需求上进行引导,学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可能相对滞后,因此需要企业告诉学校用人需求,来更新课程讲授的知识体系。

湖北大学本科生院李其锋副院长表示,校企合作是基于培养方案中的某几个课程开展工作,而不是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窄。专业特色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以湖北大学为例,湖大在1931年建校,目前已经成立90周年,学校是地方性综合大学,以师范和文理专业见长。目前在工科专业上准备结合地方发展策略,扬长避短,目标是立足于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本地战略发展目标,因此各个专业需要联合本地的特色企业进行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肖晶副教授表示,武大的本科生培养,有本科毕业就业的,也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的。因此,学生培养时,需要兼顾各个发展方向的选择。武汉大学培养学生的前两年还是注重通识课程的教学培养,大三开始的专业课也相对注重基础理论,例如机器学习、优化算法等等。与企业结合的培养,通常从大四开始,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武大现在提倡学生从大二开始选择和接触学业导师,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术研究或者完成企业项目。因此,武大目前的学生培养并没有把对学生的培养窄化成专业技能的培养。

湖北大学肖奎副教授认为,企业需要是一种多元化的,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有的企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是比较窄的。IT类企业的新技术涌现、技术更迭非常快,而高校目标可能在科研上做了更多的倾斜,因此导致教师难以倾注很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新IT就业技术的培养。


思辨问题2: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是否会导致专业特色异化?

在企业能否有效支持学校“以评促建”的问题上,宋波总监认为,企业最好能帮助学校对科研成果进行商业价值或商业模式的转换,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企业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可能并不在行,更多注重的是成果价值的转化和应用。

湖北工业大学顾巍副教授认为,学校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的支持,工程认证中的指标包含持续改进,因此需要企业提供改进建议和意见。以评促建对学校的建设很有帮助,有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对专业发展能够提供很好的思路。

李其锋副院长认为,企业需要支持专业的以评促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占了很大的分值,评委专家会到企业中开展座谈,了解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末端使用者,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需要企业提供建议和视角。企业的实习实训环节也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培养需要适应企业的需求。

武汉科技大学胡威教授表示,武科大和企业做了很多合作,学院整体建设上需要更好地考虑在专业认证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尝试过跟企业进行人才的定制,但是效果有限,因为学生自己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定制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如何开展,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企业的资源和支持也需要跟学校专业本身相适应,要综合考虑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需求。企业需要把自己的定位做好,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变化。专业认证中需要体现校企合作的部分,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

长虹佳华方力总经理认为,企业在社会上需要生存,需要产生效益,因此希望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即插即用”,企业是以用人为主,育人的工作更多是学校完成。就学生培养而言,能力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目的。在校企合作中,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目标的执行能力,从而给企业产生更大的价值。


思辨问题3:在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企业能有效支持学校“以评促建”吗?



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论坛历时三小时,通过引导发言、论坛思辨,辨明了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将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使高校专业基础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更加吻合,并通过企业对学校的以评促建进一步帮助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热门动态
2017-10-20
2017年10月17日下2点至4点半,由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与哈...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