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技术的高度重视,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整体生态仍相对薄弱。在此背景下,2024年9月22日,YOCSEF深圳&长沙在深圳技术大学联合组织“国产开源操作系统,星星之火能否燎原?”深度技术论坛,探讨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路径。
本次论坛由YOCSEF深圳副主席、深圳技术大学李蒙和YOCSEF长沙学术秘书、长沙理工大学曹嵘晖担任执行主席,线上主席为YOCSEF深圳AC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张海刚和YOCSEF深圳委员、深圳技术大学聂黎明。李蒙首先介绍了论坛背景和YOCSEF文化,特别强调了“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的宗旨以及“人人平等,直呼其名”的理念。李蒙介绍了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与领域专家一起,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国产开源操作系统“星星之火”如何形成“燎原之势”的可行路径。
论坛邀请了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室主任刘晓东副研究员,OpenHarmony社区技术PMC主任任革林,睿赛德科技(RT-Thread)联合创始人吴洋勇,南方科技大学张殷乾教授,麒麟软件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OpenKylin社区生态合作负责人马发俊,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慕冬亮教授,OpenEuler Maintainer华为计算OS专家杜开田,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陈亚兴,深圳技术大学高级研究员李金喜,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晓凡,YOCSEF长沙主席陈荣茂,广东九联科技产品研究院院长钟义秀,龙芯嵌入式生态平台总监叶骐宁,傲冠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昆,YOCSEF广州老主席、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栋,YOCSEF香港副主席、AWS刘东屏,YOCSEF深圳老主席、腾讯张伟鹏,YOCSEF深圳副主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管明雷,YOCSEF深圳学术秘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术秘书漆舒汉,YOCSEF深圳主席、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典,以及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共计40多位参与研讨。
深圳技术大学 李蒙
长沙理工大学 曹嵘晖
深圳技术大学 梁永生
梁永生教授做了题为《对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他首先强调,作为开源操作系统,应当遵循国际惯例,公开源代码,允许用户获取、使用、修改和分发,扩大应用面,而不应通过售卖许可证的方式来推广开源。其次,他探讨了开源之后如何发现并满足业务需求的问题。通过对开源操作系统进行自适应的拆解,可以获得满足特定需求的内核,实现更灵活的应用。梁永生还指出,学校和企业需要沉淀一系列开发工具箱,为用户提供底层开发支持,提升整个行业的开发能力。最后,他强调硬件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对于操作系统的建设、推广和生态构建至关重要。
国防科技大学 刘晓东
刘晓东做了题为《开源发展的概述与思考》的报告。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当前开源发展的概况,指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开源的热度都非常高。在诸多主要行业领域,如人工智能等,开源软件已经形成了主导趋势。他提到,在互联网大型企业中,代码中使用开源软件的比例已经达到83.3%,这表明开源在开发者和用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连接。刘晓东进一步指出,开源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源模型和人工智能等热门技术领域,开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特种系统领域,如服务器、超算、云计算和Web等,操作系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体现了开源模式的成熟度。他强调,开源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发流程的透明化,以及利用一整套自动化的平台和工具,汇聚所有开源爱好者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发。这种协作模式促进了开源社区的繁荣发展,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OpenHarmony社区技术PMC主任 任革林
任革林做了题为《OpenHarmony的四年发展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他介绍,经过四年的发展,OpenHarmony已发布了7个大版本,近期将再发布3个大版本,总计达到10个版本。OpenHarmony进步迅速,目前代码量已达约1.1亿行。在生态建设方面,合作伙伴数量约6万,相关设备数量约9亿台。任革林强调,OpenHarmony正从高校技术俱乐部迈向产学研共同体。通过解决产业技术难题、人才认证、技术竞赛、领学课堂、城市论坛、专题讲座以及前沿学术研究与论文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研究。他表示,这些努力将进一步推动OpenHarmony生态的繁荣,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睿赛德科技 吴洋勇
吴洋勇做了题为《RT-Thread开源生态:从建设到繁荣》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RT-Thread的发展历程、公司的成长以及应用场景。吴洋勇指出,RT-Thread作为一款开源的实时操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物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完善的生态体系。他还提到,目前通过社区兼容性认证的OpenHarmony生态设备已有600多款,这充分体现了RT-Thread在开源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吴洋勇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RT-Thread开源生态的繁荣发展,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壮大贡献力量。
南方科技大学 张殷乾
张殷乾做了题为《TEE操作系统的安全内核架构》的报告。他深入解析了可信执行环境(TEE)操作系统的安全内核架构设计,探讨了如何在操作系统层面构建安全可信的内核,以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张教授结合其在操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TEE在硬件安全、软件隔离、密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 马发俊
马发俊做了题为《打造中国领先的开源操作系统及社区》的报告。他介绍了openKylin社区的发展和与高校合作培养开源人才的情况。马发俊指出,openKylin社区旨在打造中国领先的开源根社区,基于Linux内核构建自主操作系统,不依赖国外社区。自2020年建设以来,社区已发布多个版本,拥有160多万用户、6800多位开发者,产业链伙伴超过560家,与50多所高校合作。他强调,社区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参与开源项目、举办竞赛和提供课程,已培养了万余名开源人才。未来,openKylin将继续推动开源文化,促进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 慕冬亮
慕冬亮做了题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挑战与高校角色》的报告。他回顾了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阶段:从以Linux内核为基础的探索阶段,到多种发行版涌现的大浪淘沙阶段,再到因地缘政治事件催生的国产壮大阶段,国产操作系统逐渐满足国家需求。慕冬亮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开源软件供应链的安全威胁,如断源、断供、断更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恶意代码投毒问题。此外,大多数国产操作系统依赖国外的Linux内核,存在安全隐患。他强调高校在其中的关键角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与国产操作系统社区合作,培养开源人才。教师可以利用国产操作系统建设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慕冬亮建议发展开源指令集、国产硬件(如龙芯)和自主操作系统,通过国家布局和政策支持,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的壮大。他呼吁个人和社区积极贡献,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国产操作系统进行教学和科研,参与开源项目,建设开源社区。
华为计算OS专家 杜开田
杜开田做了题为《openEuler 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实践》的报告。他分享了openEuler操作系统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首先,他提到持续夯实全场景能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发布智能解决方案,以提升操作系统的整体性能。其次,他强调了构建开源欧拉生态,打通生态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杜开田还谈到,通过持续孵化操作系统人才,开展产教融合模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他指出,操作系统默认集成大量非必要的功能会导致功耗等问题,需要进行优化。最后,他从“南向”和“北向”两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建设策略:在“南向”,通过平台、流程和规范的协同,繁荣操作系统硬件生态,释放多样性的算力;在“北向”,通过开源和商业生态的完备支持,叠加高性能优化,提供最优的用户体验。
思辨环节由李蒙和曹嵘晖共同主持。本次论坛共设置了六个思辨议题,具体如下:(1)国产开源操作系统技术是“借柴生火”还是“伐薪取火”?基于Linux/Unix等国际开源技术是否有助于推广生态?(2)从安全角度考虑,基于开源或者借用开源操作系统会不会“引火烧身”?开源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保证?系统底层指令集安全是否可以保证?(3)目前国产开源操作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4)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化的国产开源操作系统能否实现技术融合?技术上共谋发展?(5)当前的开源国产操作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广泛的通用需求?其用户体验如何?有哪些策略可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6)目前是否完成从零到一的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未来从一到N的灯塔在哪里?
通过层层递进和环环相扣的议题设计,介绍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安全隐患,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向国外借鉴和自主研发方面,如何兼顾底层的安全性和生态的兼容性,真正实现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转变,推动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壮大。
议题一:国产开源操作系统技术是“借柴生火”还是“伐薪取火”?基于Linux/Unix等国际开源技术是否有助于推广生态?
在此次讨论中,与会者围绕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核心议题聚焦于国产操作系统应当依赖国际开源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借柴生火”),还是专注自主研发底层技术(“伐薪取火”)。与会者指出,虽然中国在开源技术的早期参与度较低,但近年通过借鉴Linux等国际开源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过度依赖这些开源技术可能带来对底层技术掌控不足的风险,若Linux等技术停止开源或限制使用,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将面临挑战。
讨论一致认为,国产操作系统必须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构建自身的技术生态和人才体系。此外,技术生态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以确保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商业化路径的可行性。
议题二:从安全角度考虑,基于开源或者借用开源操作系统会不会“引火烧身”?开源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保证?系统底层指令集安全是否可以保证?
在第二个思辨点的讨论中,与会者围绕开源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开源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以及保障系统底层指令集安全的有效途径。讨论指出,尽管开源软件的透明性有助于发现和修复漏洞,但实际上要确保足够的专业人员持续关注和维护安全问题并不容易,尤其在维护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此外,随着开源生态的扩展,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任构建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关键开源项目的支持和安全审查,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特别是通过形式化验证、安全编程语言等技术手段提升底层系统的安全性,构建更加安全的开源生态。同时,操作系统的安全不仅依赖于内核,还涉及从编译器到第三方组件等整个供应链的安全控制。开源软件的安全性需要系统化的投入和维护,而开源社区的力量、政府的支持及商业化模式的推动都是确保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议题三:目前国产开源操作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
在第三个思辨点中,与会嘉宾对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发展瓶颈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围绕内核架构选择、性能优化、生态迁移成本等技术问题展开。部分嘉宾指出,微内核在安全性和灵活性方面具备优势,但迁移成本高,尤其是在引入新技术时,涉及硬件和应用程序的适配,需要巨额投入。与会者还强调,操作系统的设计需要应对异构计算和AI等新兴技术需求,推动底层硬件与操作系统更紧密结合,特别是在芯片和编程语言生态方面。
在市场层面,嘉宾们指出,用户对操作系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上。然而,国产操作系统面临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市场接受度和盈利模式的制约。由于用户对现有系统的粘性高,尤其是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生态迁移和软件兼容性成为重大挑战。部分嘉宾强调,国家支持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足够的订单和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
综合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既面临技术上的瓶颈,也受到生态建设和市场推广等因素的限制。未来的关键在于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与硬件和工具链的紧密结合,完善应用生态,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打破现有发展瓶颈,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全面进步。
议题四: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化的国产开源操作系统能否实现技术融合?技术上共谋发展?
在第四个思辨点中,与会嘉宾就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多元化及其技术融合前景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核心围绕技术融合是否可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实现共谋发展展开。
部分嘉宾指出,技术融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在资源管理和特定场景设计方面。尽管多元化是开源系统的特征,但市场最终会选择最优的技术路径。操作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不同场景的能力成为技术融合的关键。另有嘉宾认为,市场和用户在多元化的生态中拥有选择权,最终决定哪个技术路线能够生存和发展。技术融合不是必然的,应由市场竞争决定,而政府的作用是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良性发展。
嘉宾们一致认为,多元化是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方应加强合作,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探索技术融合的可能性。同时,市场和用户将通过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路径,推动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繁荣发展。
议题五:当前的开源国产操作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广泛的通用需求?其用户体验如何?有哪些策略可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
在该议题下,嘉宾们围绕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通用性、用户体验以及优化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尽管国产操作系统在办公、教育等领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在科学计算、图像处理和游戏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嘉宾们普遍认为,提升兼容性、特别是在特定行业的长期支持,仍是当前的关键任务之一。
此外,用户体验成为讨论的焦点。国产系统在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系统流畅性等都需进一步优化。未来的目标是实现与国际系统相媲美的流畅体验,类似MacOS的顺畅动画和低功耗表现。与会者指出,通过微服务快速发布和持续改进,用户体验的提升指日可待。讨论还指出,操作系统的普及需要一个广泛的用户基础,即使系统在初期需要频繁更新或重启,用户的持续使用将推动系统逐步优化。开发者体验同样重要,操作系统厂商应提供更多支持工具,简化开发流程,提升开发效率,借助AI技术进一步降低系统复杂度。价格策略也是推广的一个关键因素。相比于国际竞争对手,国产设备的价格并不占优,嘉宾们认为应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策略,以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国产开源操作系统在通用性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在兼容性、用户体验和开发者支持等领域不断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用户的认可。
议题六:目前是否完成从零到一的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未来从一到 N 的灯塔在哪里?
在讨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时,嘉宾们聚焦于从“零到一”的突破与从“一到N”的扩展过程,探讨了当前阶段的进展与未来方向。总体来看,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尚未完全成熟,仍需时间和宽容来支持其发展。未来的重点在于将技术从小规模场景复制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推动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落地。
嘉宾们认为,多样性和创新是开源生态系统的生命力,而用户体验则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技术基础的扎实性与科研理论的突破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操作系统的国际化和生态扩展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开源社区的参与和支持方面。
对于未来发展,专家们强调,开源并不是终极目标,核心在于打造优秀的用户体验和自主可控的系统。开源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最终应根据具体需求灵活选择路径。同时,开源生态的建设应鼓励个人开发者的积极参与,依靠兴趣和创新驱动来持续推动生态系统繁荣发展。
最后,由黄典作论坛的总结并对与会嘉宾致谢。通过此次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已经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但距离成熟的生态体系仍有一定距离。未来从一到 N 的拓展,需要技术扎实、生态繁荣,以及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多样性和个人开发者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活力的源泉,企业牵引下的产学研合作将成为指引未来发展的灯塔。最终,目标是打造自主可控、用户体验卓越的操作系统,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