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历史 > 动态

我的计算机收藏之旅(8):输入输出设备

阅读量:149
周坤

键盘

键盘的分类方式繁多,既可以按应用、键数、接口、年代、键帽印字方法等分类,也可以分为有线、无线、蓝牙等类别。

一种比较专业的分法——按按键开关(switch,中国台湾、日本称之为“轴”)的工作原理,可分为机械、导电橡胶、无接点静电电容、塑料薄膜等四大类;若按轴的颜色来分,可分为黑、白、红、黄、青、茶轴等。也有比较酷的玩法,如客制键盘、程序员在Linux下用的无刻键盘等。

笔者收藏的部分键盘(见图1),有电传机训练键盘、最原始的ABCDE键位键盘、王安键盘、数字小键盘、人体工学键盘、电脑音乐键盘、无刻键盘、猎人单手游戏键盘等。

13-1.jpg

键盘很常见,历史也很悠久。1860年,被称为“打字机之父”的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为了消除按键干涉现象,研制出现在的QWERTY键位。后人不明所以,说这种键位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谬误了100多年。之后,后人不断对键盘进行改进,德沃夏克(Dvorak)键盘系统、莫尔特(Malt)键盘等相继问世。现代键盘布局则出自IBM,1985年IBM的Model M键盘就采用了标准101键布局,后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Windows 104键布局,成为现代电脑键盘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键盘主要发展方向为:分体式结构、兼容现有布局、键鼠一体、有腕托、智能化、个性化按键布局、键位可移动等。输入设备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使用语音或其他先进的输入方法,完全取代并消灭键盘。

鼠标

1968年12月9日,“鼠标之父”、美国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博士用鼠标演示了轮廓处理、超文本、图形和实时视频会议等。这是全球第一只鼠标,根据电阻的变化来定位。

根据接口类型,鼠标可分为串行(又称COM口或大口)、PS/2和USB三种,后来又有了无线、蓝牙等。按鼠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可分为机械、光机、光电、光学、激光五种。

“四大天王”

从技术创新、历史贡献、工艺水平等方面衡量,罗技、微软、苹果和IBM可称为鼠标家族的“四大天王”。

罗技鼠标至少创造了15个以上的世界第一,当为“天王之首”。微软以软件闻名,硬件其实也做了不少,如鼠标、CPU等。苹果对单键鼠标情有独钟,更重视产品设计。作为硬件行业大佬,IBM却似乎对小小的鼠标并不上心,连产品名录都查不到。

图2展示的是“四大天王”各自推出的第一款鼠标,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1982年的罗技P4鼠标——世界上第一个光机鼠标,手感轻快灵脆;1983年的苹果A9M0050鼠标;IBM OOF2383鼠标;微软“绿眼睛”鼠标。

13-2.jpg

中国大陆早期的鼠标品牌,有东海、银河、联想、海尔、长城、浪潮等。

延伸收藏

手写板、触摸屏、绘图板、数字化仪、早期的游戏手柄等,与鼠标的性质相同或相近,可作为延伸收藏。特别是轨迹球,罗技、微软、双飞燕三大厂家的产品各具特色。

笔者收藏了数百只鼠标,可以按厂家、结构、接口、形状、珍稀度等分类,每类又可分为多个系列。仅按形状,就可分为圆形、方形、半圆半方、手掌形、脚丫形、液体、透明、卡通等(见图3),除了科学价值,还有艺术价值。

13-3.jpg

显示器

CRT显示器

CRT学名叫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由德国人布朗(K.F. Braun)在1897年发明。计算机出现后,CRT被用于存储。20世纪50年代,美国Whirlwind(旋风)计算机将它变成触摸屏显示器。到80~90年代,CRT显示器成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后因自身缺陷逐渐被淘汰。

CRT经历了HGA(Hercule图形适配器)—CGA(彩色图形适配器)—EGA(增强型图形适配器)—VGA(视频图形阵列)—SVGA(超级视频图形阵列)等发展道路。颜色有绿显、单显和彩显的区别;形状和功能有球面、平面直角、柱面、纯平之分,其中索尼特丽珑等纯平显像管为一代经典。笔者收藏的部分CRT显示器(见图4),第一排为AST 286和CASPER显示器,第二排和第三排分别为IBM 5150绿显和APPLE II橙色显示器。 

13-4.jpg

液晶显示器

1.欧美起源

1850年,普鲁士医生菲尔绍(Rudolf Virchow)发现了液晶分子。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植物生理学家莱尼泽尔(F. Reinitzer)萃取出苯甲酸胆固醇,发现了双熔点现象。1889年,德国物理学家莱曼(Otto Lehmann)将它命名为“液态晶体”,即液晶。

196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现液晶通电可以用作显示装置,想研发一种能“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视”,因显示速度慢、颜色单调最终放弃。

2.日本商用

日本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夏普买下了该技术,于1973年推出第一款LCD面板的计算器EL-805,并成为日系液晶技术的领跑者。精工开发出了世界第一块液晶石英手表,后来几乎把瑞士表逼上绝路。

夏普在前,东芝、NEC等陆续跟进,日本企业持续投资,在计算器、仪表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当初美国人看不上的小玩意,为日本赚了大钱。到1995年左右,日本几乎独占了液晶市场,但他们的好日子也很快到头了。

3.韩国超车

液晶和芯片有相似之处,是最烧钱的行业之一,烧到别人烧不起,熬到别人熬不下去,这时就开始赚钱了。韩国三星曾经不惜连续亏损25年,最终挤垮对手,成为存储芯片领域的世界第一。1993年,在液晶周期衰退期内,三星应用“逆周期投资大法”疯狂投入,连续亏损和坚忍7年,于1999年赢来世界王者地位,完成了对日本的超越,并一直保持领先20年。

4.台湾发力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一度打断了第三次液晶行业景气,也带来了新的闯入者——中国台湾企业。1998年,台湾企业利用日本技术进入液晶行业,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2000年前后,台湾面板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友达光电等“面板五虎”,实力最为强劲。

5.大陆追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液晶研发,但一直没能量产。1984年,天马公司等陆续建成第一条生产线,推动了中国大陆液晶产业1990年前后第一个黄金期的到来。

20世纪末,韩国和中国台湾虽然斗得你死我活,但对围剿中国大陆产业却是心有灵犀。2001年至2006年,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都是为了对付中国大陆。

金融危机爆发,为了突破产业困局,国内液晶面板企业打响了产业反击战。2009年,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逆市加大投入,开始大举扩张,掀起一场“液晶风暴”。凭借逆周期投资,京东方终于打赢了翻身仗,自2019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LCD液晶面板厂商。

6.前路漫漫而修远

中国电子产业长期被诟病为“缺芯少屏”,“芯”是芯片,“屏”是显示屏。现在中国的屏已经不少了,但内忧和外患依然严重,原因在于:(1)未掌握核心技术,最先进的真空蒸镀机和蒸镀罩等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2)产业链条不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整条产业链的上游为日、韩掌控且差距巨大;(3)产品相对低端,OLED、柔性OLED等高溢价产品大多为日、韩企业生产。

所以,在虎狼环伺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