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历史 > 动态

CCF认定第七批“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

阅读量:6
smwu

为了更好地保存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物件,CCF于2017年开始实施“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以下简称“CCF历史记忆”)认定计划,认定中国研制或生产的、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物件,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原型系统、部件、装置、书籍、软件等。


经过征集与审定,CCF历史记忆认定委员会决定认定7件珍贵的计算机历史物件为第七批“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并于2024年1月27日举行的“2023 CCF颁奖大会暨CCF理事长就职典礼”上为这些计算机历史物件颁发认定证书。


CCF中国计算机二类历史记忆:

用于930及DJS-130计算机的程序纸带

长城203台式计算机

BCM-III计算机

DS-102A测地计算机

浪潮286-16微机

DJL-1计算机磁心存储器部件

BJQ-I计算机


二类历史记忆:


用于930及DJS-130计算机的程序纸带(1970年代)


这里保存的早期计算机穿孔纸带输入输出(材料与器件系列),是电子科大(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当年科研工作的见证。这些科研工作包括在国产441-B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国产DJS-121晶体管计算机、国产JKX-351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国产DJS-130计算机上使用过的。穿孔纸带包括了计算机语言和引导启动程序等。曾用于成电的教学、科研,以及国防科技工作。物品包括:
 1)穿孔纸带基带(空白纸带卷)若干
 2)已穿孔的程序纸带若干(包括系统启动程序、BASIC语言、汇编语言、硬盘检查、磁心读写检查程序。五单位的穿孔纸带和八单位的穿孔纸带是当年周锡令、刘锦德、俸远祯等老师分别在“930计算机”和“DJS-130计算机”机房使用过的穿孔纸带程序,也是机房保留下来的公共上机使用程序。是通过“光电纸带输入机”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的。)
 3)穿孔纸带调整校正工具(盒装套件),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工厂制造
 4)穿孔纸带补孔器(贵州830厂生产)多种
 5)成电自行研制的电穿孔仪
 6)与计算机配套的光电输入机

这批材料如实记载了当年在国产计算机的研发工作中,在没有键盘、没有显示装置(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穿孔纸带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的操作过程和使用等情况,是国产计算机早期输入输出工具的宝贵历史记录和材料。

实物由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刘乃琦教授保存。



纸带

长城203台式计算机(1974年)


1974 年6 月7 日,中科院数学所研制成功长城203 型台式计算机该机字长48 位,每秒可做10000 次浮点加减法。该机研制成功投产后,销往各科研院校,并在铁道,环境监测领域均有应用。该机为我国的铁路发展、数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城203台式电子计算机在语言、速度、存储量、体积、功耗等方面均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除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放等运算外,还能进行函数运算,有效数字是十位。

实物由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保存。

203


BCM-III计算机(1981年)


1980 年12 月,北京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BCM-Ⅰ微型计算机。1982年,该所研制成改进型BCM-Ⅲ型微机,这是一种多功能高性能价格比的8 位微机。该机CPU 采用Z80A,时钟频率为4MHz,内存容量64KB。该机配备了汉字显示控制器和汉字软件包,可实现对汉字的打印、显示等功能。   

BCM-III 外围设备包括:ASCII 码键盘、视频电视、两台双面倍密度8 寸盘驱动器及行式打印机。BCM-III 的系统软件包括:MAC、M80 和ASMB(CROMEMCO)宏汇编,BASIC80、CBASIC2,CO-MPiler(BASIC 编译程序)、FortranIV、ALGOL60等高级语言,此外还配备了BCT-3 汉字处理系统和其它系统软件。BCM-III 的软件分成三个层次,即监控程序、CP/M2.2 操作系统和用户程序。监控程序提供了所有外围的管理程序。这就简化了CP/M 中的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程序设计。监控程序提供了一张子程序入口地址的跳转表来和BIOS接口。用户程序也可以直接调用监控子程序,来简化自己的程序。   

BCM-III 微机系统曾参加过1981 年慕尼黑世界计算机博览会和1982 年广交会。受到了较好的评价,并接受了外商订货。BCM-III 型微机广泛应用与石油化工,电力系统,单板机系统开发等领域,为这些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物由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保存。


bcm-3



DS-102A测地计算机(1975年)


该机为自行设计研制并专门用于常用测量计算的台式电子计算机。运算功能包括专用与通用两部分。解题程序固定在机内,输人观测值和已知数,可直接获得结果。符合野外作业需要, 携带和使用均较方便。适于地质、石油、化工、煤炭、冶金、铁路、交通、水电、机械、建筑等部门的图根控制测量和一般工程测量计算。该机经多次改进而成。1973 年初步研制成功,1974 年制成定名钟山-102 型台式机,经气候、机械环境试验,并由冶金部长沙勘察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实际应用,证明机器性能达到予定的技术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运算速度, 如计算一条内定向个点的线形锁, 对一般水平作业员只耗时约40 分钟左右。   

该机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缺少开方功能不利于中误差计算、角度45 度处有6 分04 秒误差以及焊接和插件板的稳定性尚不理想。于1975 年5 月在南京由南京市电讯仪表工业局主持召开的设计定型鉴定会议上, 经研究采取增加寄存器等措施,改进了上述缺点,遂定名为钟山-102A 型台式机,并进行批量生产。该机应用与冶金、地质勘探测量等部门,为我国的冶金和地质勘探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物由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保存。

ds102


浪潮286-16微机(1985年)


浪潮286-16微机是由浪潮公司在早期研制的兼容机,搭载英特尔80286处理器,配置13寸CRT单色显示器,内存2M,硬盘40M,具有DOS系统和标准键盘和鼠标,属于国内较早生产的PC机。它被应用于办公和个人数字处理领域,用于文档、网络和简单的图像处理等任务。

实物由计算机博物馆保存

浪潮286

DJL-1计算机磁心存储器部件(1973年)


1972年,在郑玉林、汪嘉业先生的领导下,山东大学研制成功了DJL-1计算机,并于1973年投入运行,其综合性能居当时全国第三位。1978年。DJL-I计算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汪嘉业先生负责DJI-1计算机运算控制部分的设计。该计算机平均每秒钟执行10万条指令,每条指令用22位,二进制表示.内存容量32K,每个数用44位二进制表示,占有两个相邻内存单元。

磁心存储器是早期计算机的贮存元件,该磁心存储器板由32X64X2个磁心颗粒组成,共512字节,完全由手工制成,当时穿制该磁芯存储器的人员有许风丽、李丛丽、刘宏等老师,该磁心存储器是DJL-1计算机唯一保留的器件,十分少见,非常珍贵。

实物由计算机博物馆保存。

磁心


BJQ-I计算机(1970年代)


BJQ-Ⅰ计算机由北京崇文电子仪器厂生产,键盘只有10个数字键、小数点和加减乘除等键。显示装置由12位辉光数码管组成。内有用于计算的门电路和各种分立元件,延迟线内存。由于生产年代较早,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和累加等。

按现在约定俗成的说法,计算机是由5大部分组成,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控制器又可以合称为中央处理器(CPU),所以也可以称为由4大部分组成。BJQ-Ⅰ计算机最大的价值是辉光数码管和延迟线内存,它像一块化石,把两种已经消失的输出设备和存储装置保存了下来。

实物由周坤先生保存。

bjq-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