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CCF YOCSEF太原在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举办“智能计算助力高耗能企业实现‘碳’为观止的转型”观点论坛,本论坛由CCF YOCSEF太原副主席许骁哲和候任学术秘书董云云担任执行主席,学术秘书张陆钊和候任学术秘书翟双姣担任线上主席。会议邀请到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心副主任郑忠海、清华大学领军工程博士德塔精要创始人冯晋阳及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朱治双担任引导嘉宾;邀请到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特聘教授颜至宏、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艳红、国家电投山西分公司电力营销与碳资产管理中心主任杨晓东、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设备安全智能防护团队技术负责人景超及晋能自动化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冯泽荣担任特邀嘉宾。
引导发言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心副主任郑忠海,以《城乡能源双碳技术路径探索》为题,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构成引出节能提效和能源电气化+电力低碳化技术路径实现双碳。双碳目标下的城乡低碳能源系统由以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的工业、农业、建筑、交通为主的低碳能源供应侧和以冷、热(暖、生活热水、蒸汽)、电、气、水、空气为主的需求侧组成。农村地区清洁低碳用能是重点、难点,未来农村碳中和之路是大力发展零碳供能和用能技术,包括建筑用能电气化技术、屋顶分布式光伏技术等,争取实现农村零碳用能可持续发展模式。
清华大学领军工程博士德塔精要创始人冯晋阳以《能源数字化模式探索》为题,首先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深刻而显著的现有和新兴业务价值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需求的变革。然后,根据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当前能源数字化主流现状是需求碎片化导致技术碎片化、新技术重复利用、缺乏统一架构规划等。最后介绍了几点关于能源数字化模式的探索,包括建立能源数字化蓝图、建立数字化业务场景设计工具、建立可扩展的数字化技术底座。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朱治双以《双碳背景下企业碳核算方法比较与思考》为题,首先介绍了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然后介绍了我国碳核算体系实践及常用碳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现场实测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法;最后介绍企业碳核算存在的不足及政策建议。当前企业碳核算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企业覆盖范围小及核算方法相对滞后。给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严格的碳核算质量保障与监管体系、完善核算标准与核查机制建设及推动核算方法更新并与国际接轨。思辨点一:智能计算助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是敢为人先还是择机而动?冯泽荣的观点是敢为人先,以风力发电为例,风资源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建立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国家电网对风电场并网规范提出了功能需求和运行指标的要求(爬坡速率、下降速率、功率波动、无功支撑能力等)需要使用基于智能计算的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跟踪电网指令、协调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协同实现全自动并网发电。董媛香认为做一个行业的领先者,成本比较大,引入智能计算的成本企业是否可以承担?田景全认为如果成本过高,这是智能计算的问题。郑忠海认为智能计算应该助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从国家层面,高耗能企业不敢为人先,是比较被动的。郭威认为企业还是经济利益第一,需要政策和市场促动节能降碳,择机而动。朱治双认为企业从利润出发节能减排,小微企业生存艰难,贸然引入智能计算,成本增加,风险较大。贾耀荣的观点是需要敢为人先,国家和政策已经释放了降碳的信号,如果不敢为人先,等需要做的时候已经晚了。郭晓鹏认为减碳需要对企业的排碳量进行核算,对每个环节的排碳量评分,需要敢为人先树立榜样。王玢认为锅炉房使用智能减碳计算一天有40%的节省,为什么没有做呢?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到管理、人员配置等。景超认为智能计算只是其中一个手段,智能计算是否可以帮助企业节能降碳还是需要择机而动。刘宏伟认为如果有成熟的算法模型,企业愿意买单;从零开始做研究,企业还做不到。张国业认为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型,说明市场很大,谁先做出来,谁就可以垄断。思辨点二:企业侧碳排放计算是否有必要从简单因子计算走向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景超认为企业侧有必要使用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简单因子计算,如排放因子法,目前只是粗粒度的。而且简单因子法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数据差错乱,使用联邦学习等智能计算可以辅助实现双碳目标。张国业认为企业做了大量的精细化、多因素的智能计算后,政府并不相信。刘宏伟认为碳排放量如何计算,需要讲给制定规则的一方,而不是企业侧。张光华认为企业和政府两方都需要做精细化的计算,只有都算准,才能保证双方的利益。田景全认为能源消耗是多因素的,企业侧需要多因素智能计算。袁艳红认为简单计算和精细化智能计算两个极端,应该是政府提供指标框架,企业侧作为标准自己核算。秦佳的观点是智能计算需要大数据分析指导,企业可能大数据不够。郭威认为如何让因子计算简单化,从政府角度组建统一联合机构,普及相关知识。朱治双认为大方向有必要做智能计算,但是需要数据准确性和成本权衡,抓大放小。董媛香的观点是未来可以发展一个碳排放计算专业,有碳排放计算报表。韩英认为碳排放国际标准在更新,国际上朝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受影响。刘剑峰认为挑重点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高的应该精细计算,其他方面可以简单因子计算。王玢认为做计算的人是组织侧,数据在供给侧。矛盾点在于供给侧零散,数据没有统一来源途径,所以需要简单因子计算。杨晓东认为未来国家一定会将算法转向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增加计算的公平性。景超认为智能计算不一定复杂,需要简单因子单因素智能模型的计算。思辨点三:碳交易是否是企业从被动降碳转向主动降碳的契机?袁艳红认为碳交易理论上成不成立,企业降不降碳,过去主要是国家指令管制,从中央到地方级逐级传递,企业将降碳作为社会责任;有了碳交易之后,降碳直接和盈利、现金流、效益挂钩。怎么降?在过去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量入为出;有了碳交易之后,不但减排结果企业承担,减排过程也是企业负责,所以企业会权衡投入支出效率,低成本减排。杨晓东认为降碳是全人类的需求,是企业的责任,高排放不是破坏环境的理由。张国业认为碳交易不活跃,效果不好,说明碳交易目前还不是契机。秦佳认为碳交易是不是契机,需要看碳交易的度。朱治双认为应该是契机,生态环境部和各环境厅要求报碳排放数据,碳交易对企业来说是个紧箍咒,主动性跟碳价有很大关系。冯泽荣认为降碳是一个契机,可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做沙漠治理、森林覆盖、使用清洁能源、光伏、污水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给奖励。吴喆峰认为应该收紧,用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郭威认为需要建立成熟的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契机。景超认为碳交易是契机之一,政府需要优化,加强监管。思辨环节结束后,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为线下嘉宾郑忠海、朱治双、袁艳红、杨晓东、景超、冯泽荣颁发感谢证书,为线上嘉宾冯晋阳和颜至宏颁发电子感谢证书,感谢嘉宾们的精彩分享,会后将为线上嘉宾邮寄纸质感谢证书。本次论坛持续4个小时,通过3位嘉宾的引导发言和3个话题的思辨讨论,线下线上参会人员对智能计算助力高耗能企业实现“碳”为观止的转型进行了全方位讨论与交流。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讨论,为我国高耗能企业的双碳之路提供新的思路、引发更多深入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