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会员 > 个人会员 > 会员故事

【CCF会员故事-16】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包云岗:从吃瓜群众变成积极参与CCF的志愿者

阅读量:587 2020-04-06 收藏本文

包云岗获得了2019年度的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他是如何从CCF的一位围观吃瓜群众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的?今天CCF会员故事就给大家带来了“曲折”的包云岗的故事。


过去十几年,CCF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却浑然不觉,也从未曾想过为CCF做些什么。直到有一天,那是2012年4月24日,我在科学网上收到了时任CCCF编辑韩玉琦老师的一条约稿消息,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从一个只是围观地吃瓜群众逐步变成积极参与的志愿人士、甚至成为有点戏份的幸运角色。


一、只是围观的吃瓜群众,已是受益匪浅

我是2003年来到计算所读研。2004年从玉泉校区回到中关村,便经常能在所里看到一些很吸引人的活动海报。除了一些前沿学术报告,还有针对科研体制机制方面的讨论,让人觉得很有意义,有时也会作为听众参加。

我到现在还对2005年12月17日在翠宫举办的一场活动印象深刻,议题是“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会上李国杰院士提出可以借鉴MSRA的方式,枚举所在领域的3~5个顶级会议于期刊,作为学术评价参考,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那天活动结束后,我还饶有兴致地写了一篇短文总结了当天的活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4166-302365.html)。不曾想到,那次活动后来对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学术评价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2006年9月,李国杰院士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国内积极倡导论文发表标准与国际接轨;2010年8月,CCF发布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改变了中国计算机学术界“唯SCI”的学术评价模式。

我也是这次活动的受益者。那次活动之后我开始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包括新加坡大学、威廉玛丽学院等多个国外学者的会议列表,并在当时看来有些不自量力地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博士期间在这些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于是在2006年底向ISCA投出了第一篇英文论文,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拒;经过大半年的修改,在2007年夏天又向ASPLOS投稿,没想到结果更惨,甚至有位评审人一共只给了10个单词的评审意见(见图1);2007年底,在普林斯顿大学李凯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教授的指导下,我重写了论文,再次向Sigmetrics投稿,这次终于被录用,完成了自己博士期间的小目标。


1. ASPLOS 2007投稿评审意见


但令人惭愧的是,当时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组织这次活动的CCF YOCSEF,甚至都没有特别留意当时活动组织人清华大学的胡事民老师。后来了解到,正是在胡老师的努力推动下,CCF才发布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如今,胡老师已经是CCF副理事长,我自己也曾担任过YOCSEF副主席。有时还会想起2005年底的那次活动,就会把当时的那篇短文翻出来再读一读,庆幸自己有机会见证并亲历CCF改变学术生态的一个经典案例,但也为自己那种吃瓜群众心态感到汗颜。


二、积极参与的志愿者,更是收获满满

虽然后来成为了CCF会员,但其实在2012年前,自己的学术生活和CCF几乎处于两条平行线上,直到2012年4月24日我在科学网上收到一条来自CCCF编辑韩玉琦老师的消息(如图2)。

(1)CCCF:志愿服务的起点

那时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总结了一篇关于系统设计原则的文章《系统设计黄金法则:简单之美》,发在科学网的博客上。韩老师看到了这篇文章,便向我发出了约稿邀请。那时我真有些受宠若惊,因为平时都是读CCCF上的文章,还从没有想过在CCCF上发表文章。我欣然接受了约稿邀请,这也成为我深入参与CCF志愿服务的起点。

2. CCCF编辑韩玉琦老师在科学网的消息


此后,我在CCCF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谁推动了信息产业发展?(美国科学院报告《信息产业创新》)》、《普林斯顿大学招聘之学术报告系列》、《世纪图灵纪念》、《浅谈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研究》、《漫谈错误的技术预测》、《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数据中心成本与利用率现状分析》、《关于RISC-V成为印度国家指令集的一些看法》、《与新晋图灵奖得主的虚拟对话》、《非“首创”研究等于低价值吗?》、《处理器芯片开源设计与敏捷开发方法思考与实践》、《伯克利科研模式的启发》等十余篇文章。

那段时间李国杰院士是CCCF主编,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提前认真阅读,并针对当期文章进行点评,我的文章基本上都能得到李院士的好评。而且每一期还都会刊出读者针对上一期文章的评论,我的文章也都能得到读者们的肯定。这些都成为我为CCF志愿服务的更大动力,而我自己逐渐地从一位普通的作者,成为一位CCCF特邀专栏作家,几年后又被聘为CCCF专栏编委,2019年更被委任为CCCF专栏主编,顿感责任重大。

(2) 深度参与CCF活动组织

由于经常在CCCF上发表观点文章,我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这也带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机会。2015年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我开始深度地参与CCF一些重量级活动的组织工作:一方面,担任CNCC 2015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助理,有机会学习到组委会中很多大咖们的做事理念与方法,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会嘉宾,比如图灵奖得主Michael Stonebraker(图3)。另一方面,担任CCF选举委员会成员,在CCF前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李晓明老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了2015年换届选举的过程,从早期的规则修订到后期的现场投票,学到了很多很多,后来还成功地运用到了中科院青促会候补理事的选举过程中。


3. CNCC2015期间与Michael Stonebraker的合影


(3)普及工委主任的烦恼与快乐
2016年,我接任中科院自动化所陶建华老师担任普及工作委员会(简称普及工委)主任,成为CCF历史上首位80后工委主任。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完成《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最后阶段的修订和出版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撰写历史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做到客观地陈述历史从而不会让参与历史的各方感到不满。也正是第二个原因,《发展史》工作启动了8年,始终未能完稿。
我一开始担任普及工委主任时,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在任内一定完成最终出版。然后现实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一次常务理事会上,我们将完稿的样书发给每一位常务理事审阅时,招到大家一致的反对,认为还远未达到出版水准,建议取消出版。这件事让我很受挫,但也给我很多思考:《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前后几乎花了10年的时间,却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什么?普及工委到底应该做什么?
在多次和杜子德秘书长交流与沟通后,普及工委重新调整了工作定位,改为“抢救珍贵的历史记忆、保护好珍贵的历史物件”,这次得到了常务理事会的一致认可。普及工委具体负责两项行动计划的推进:“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认定和记录计算机历史。
2016年6月,常务理事会通过了“历史记忆”认定的动议,并责成CCF普及工委建立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对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物件及历史资料进行认定并颁发证书,认定物件由物件所有者永久保存。2017年6月首届认定委员会成立,李国杰院士担任主席,戴国忠研究员、刘韵洁院士、王珊教授、吴文虎教授与郑纬民院士担任委员。在认定委员会与工作组的努力下,过去三年已经认定了13件“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珍贵计算机与物件。



2019年1月,常务理事会又通过启动“记录计算机历史”项目的动议,加紧通过口述访谈、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方式记录前辈们的辉煌历程、卓越贡献乃至音容笑貌。2019年2月22日,工作组便采访了第一位老科学家——现年90岁的中国计算机第一个三人小组成员王传英,并将采访实录整理成一篇CCCF专栏文章《所有事情都会有新的开始……》(见CCCF 2019年第4期)。目前“记录计算机历史”项目工作组已经采访了共计30位老专家。



今年2月我从担任四年(两届)的普及工委主任上卸任了。在此也是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工作、对普及工委工作的支持。担任普及工委的这段经历,虽然有些曲折与困难,但以后必将会是自己脑海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聚光灯下的幸运儿

CCF,我见到很多前辈专家认真踏实地做事,不求回报,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比如李国杰院士担任CCCF主编十余年,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仔细阅读;胡事民老师从YOCSEF主席到学术工委主任、到专委主任、到如今副理事长,为CCF兢兢业业地志愿服务了20年,推动了CCF优博、CCF论文列表等多项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他们是资深前辈,是CCF的焦点人物,在CCF威望极高,自己觉得很难企及。但CCF总是在给年轻人创造很多的机会,我也因此有幸多次成为了聚光灯下的幸运儿。

(1)CNCC 2016大会特邀报告

2016年CNCC上首次增加了由年轻人担任大会特邀报告人的思想秀,然而只有2个名额,需要在5月份的青年精英大会上从20多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竞争非常激烈。最终我很荣幸和清华大学的唐杰一起入围。10月21日,我第一次在几千人的大会上作报告,大家反馈都很好。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也算是自己本命年最珍贵的生日礼物了。



(2)YOCSEF二十周年杰出演讲者奖与总部副主席

正如一开始所写,我接触CCF最早就是通过YOCSEF的活动。此后也都是很积极地参加YOCSEF活动,并多次担任嘉宾发表观点,得到很多同行的认可,这其实也得益于经常在CCCF上发表观点文章的历练。2017年12月16日,YOCSEF学术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第一次参选AC委员,然后又被直接选为副主席,这似乎是一种荣誉,但其实是一种责任。随后2018年YOCSEF二十周年活动,我被意外地通知获得了二十周年杰出演讲者奖。一开始朋友告诉我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因为资历实在太浅——20年前我还在读高中!CCF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正是它能在全国成千上万个学会中脱颖而出的独到之处。



(3)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

2019年10月19日,CNCC2019颁奖晚宴上,我很荣幸再次站到聚光灯下,这一次是因为学术研究。2008年博士毕业时虽然发表了国际顶级会议SIGMETRICS,也曾想过去申请CCF优博,但又觉得数量上只有一篇,毫无优势,最后放弃了。由于自己并不是特别在乎学术帽子,所以也一直未有像样的“帽子”,但却也从未影响自己的学术目标。幸运的是,博士毕业11年后,终于得到了一定分量非常重的帽子——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我特别看重它,因为这是对自己选择“Hard模式”极大的肯定和激励:只要坚持认真踏实做事,所有的努力总会有回报;也许不是几周或几个月就能看到,但只要坚持,5年后、10年后终究会看到。




四、最后一点感言

CCF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在接触CCF的10多年中,我深刻地感受到,CCF更是一个开放、民主、公平、公正的平台——在这里,只要做出贡献,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只要学识卓越,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CCF汇聚计算机领域优秀的人才,

CCF,你将邂逅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68000+CCF会员共同追求卓越!

联系我们:membership@ccf.org.cn

入会二维码

       扫码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