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会员故事-17】中山大学李绿周:CCF,筑起前行的阶梯!
2019年的最后一天收到CCF的两份礼物,一份是CCF会员部通过快递寄来的纪念品,提醒我成为CCF会员已经十周年了;另一份是CCF会员部发来的邮件,通知我入选2019年度CCF杰出演讲者。当天不自觉的发了一条朋友圈对CCF表示感谢。感谢CCF并非是自己多么期待这份礼物,而是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给人以温度和力量。生活中让人感动或受鼓舞的通常不是那些经过有目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而是那些在适当的时刻突然降临的小惊喜。难道不是吗?
2019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不只是加入CCF十周年,还是博士毕业十周年,参加工作十周年。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原来在过去重要的十年里CCF一直陪伴和鼓励着自己,甚至可以说:CCF筑起了我前行的阶梯!下面仅列几个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到CCF在我个人学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窥一斑而知全豹。
博士毕业之时,CCF助力启航
2010年1月30日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颁奖现场
我于2009年6月从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毕业,正是这个时间,我收到通知说可以参评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于是我提交了材料,同时加入了CCF成为一名会员。在当年12月份收到邮件通知,告知我获得了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回想起来,这次获奖我有两个印象深刻的收获。首先,毫无疑问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那是我第一次得到来自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当然倍受鼓舞,为以后开展研究工作注入了信心。我相信这样的鼓励对于任何一位刚刚脱离学生身份进入学术界的青年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这次获奖使我第一次感受到CCF在学术评价方面的专业性与公正性。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量子计算方面的,量子计算在当时远不像今天这么热,在计算机领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小众的方向。那时我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理论计算机和物理学方面的期刊,物理学期刊毕竟不是计算机学科的主战场,而理论计算机方面的期刊影响因子往往都很低。因此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计算机学科的边缘人员。博士毕业之际我也向一些地方高校投过简历,不过都是杳无音信,我只能以这些地方没有学术鉴赏能力进行自我安慰。如果不是CCF专家评委们的专业眼光和秉承公正的原则,我是难以获奖的。这种专业性和公正性给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带来的是一种很大的正能量。
加入CCF YOCSEF,融入更大的学术圈
2017年11月18日主持量子计算前沿学术报告会
2016年底我参加了CCF YOCSEF广州换届选举的竞选,并成功得以担任2016-2017年度YOCSEF广州学术秘书,并做了三年的学术委员。YOCSEF是一个年轻人的舞台,不同的人在这里有不同的收获。对我而言,最大的改变是从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变到融入更大的学术圈。在2016年之前我基本上只关注量子计算领域,学术界的交流也停留于此。而YOCSEF这个群体里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对不同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对于提升自我非常有帮助。同时,YOCESF也为传播量子计算知识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我2017年在YOCSEF广州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次量子计算的专题学术报告会,从网上的点击量来看,这次活动是YOCSEF广州当年最受关注的活动之一,非常成功。我的组织能力也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锻炼。YOCSEF尊重规则,充满激情,同时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近两年YOCSEF做了非常及时的自我改革,我非常赞同!
站在CNCC和ADL讲台,心怀量子计算梦想
2017年10月27日在CCF CNCC 2017量子计算技术论坛作报告
2018年10月30日在CCF CNCC 2018量子计算技术论坛作报告
2018年4月26日在CCF ADL“量子计算”讲习班作报告
2019年7月3日在CCF ADL“量子计算”讲习班作报告
进入2017年,我开始走近CNCC、ADL。在CNCC2017、CNCC2018的量子计算技术论坛上,我做过偏通俗性的演讲,在2018、2019年的CCF ADL“量子计算”讲习班上我做过面向专业人员的讲课。这几次活动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在CCF这个平台上与国内计算机领域关注量子计算的同仁们交流学习。这些年我越来越有一种迫切的愿望,希望呼吁计算机领域更多的人加入到量子计算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来。现在量子计算这个热门词汇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归根到底的因素是人才!近几年国内不少研究机构和企业都纷纷成立了量子计算的研究部门,其中人才仍是最为紧缺的资源。李国杰院士曾经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卷首语中提到:“量子计算有明显的专用性,需要寻找判断哪些问题适合量子计算,只有计算机科学家介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对此我深表赞同。另外,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学者通常更务实,注重于解决当前应用领域的问题,不过对待量子计算可能需要多一点自然科学家那种着眼于未来的眼光。如果大家都等量子计算机造出来再参与进来,或者觉得量子计算机现在还不见踪影不靠谱,那么试问我们现在最关注的“卡脖子技术”是何以把我们的脖子卡住的呢?
结束语:求贤若渴
最后,请允许我表达一下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量子计算研究团队求贤若渴的心情。中山大学计算机学科从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是国内计算机领域最早从事量子计算研究的力量之一,已培养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生数十人,未来将一如既往地为量子计算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努力。如果您是对量子计算感兴趣的学生,欢迎一起来探索量子计算领域有趣的问题。如果您已学业有成,欢迎加入中山大学,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团队建设。期待有志青年加入,携手共创未来!
2018年5月27日在杭州云栖小镇首届2050大会作报告
李绿周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CF高级会员、CCF理论计算机科学专委会常务委员、CCF 2019年度杰出演讲者、2009年度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0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其后留校任教。从事量子计算理论研究,过去十余年主要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出发,围绕“量子计算相对于经典计算有何优势与本质不同”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为量子计算模型、算法与复杂性。
CCF汇聚计算机领域优秀的人才,
在CCF,你将邂逅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和68000+CCF会员共同追求卓越!
联系我们:membership@ccf.org.cn
扫码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