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1073:CCF人机交互专委走进同济大学
CCF走进高校第1073场
敬请关注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人机交互专委、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承办的CCF走进高校活动,将于2024年4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敬请关注。
活动时间:2024年4月28日(周日)9:00-12:15
活动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设计创意学院暗房报告厅
活动日程:
时间 | 会议活动 | 人员 |
09:00-09:30 | 签到 | |
09:30-09:40 | 致欢迎辞 | 曹楠副院长 |
09:40-10:00 | 基于逆向运动学的手部三维重建与手势漫游交互研究 | 刘越 北京理工大学 |
10:00-10:20 | 大模型时代的人机协同 | 喻纯 清华大学 |
10:20-10:40 | 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以人为中心计算的视角 | 卢暾 复旦大学 |
10:40-11:00 | 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以人为中心计算的视角 | 卢暾 复旦大学 |
10:40-10:50 | 中场休息 | |
10:50-11:05 | 人工智能 x 设计师:理解人机协同设计 | 石洋 同济大学 |
11:05-11:20 | 人机交互赋能文化创新:新工艺、新科技、新创意 | 刘冠宏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面向主动健康的智能织物交互 | 王琦 同济大学 |
11:35-12:05 | 圆桌论坛 |
报告信息:
报告题目:新型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的一些探索
报告摘要:人机交互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颠覆性信息技术。本报告将通过人机交互的发展和现状,重点介绍报告人团队在新型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中的感知、交互、呈现等方面的一些探索,以及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工作,同时介绍报告人正在承担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面向神经系统疾病预警的智能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的相关工作。
嘉宾简介:
田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主任。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报告题目:基于逆向运动学的手部三维重建与手势漫游交互研究
报告摘要:“用手”是人们与外部环境或者物体进行交互的重要方式,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使得手势交互成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新型人机交互接口。然而在现有的手势交互应用中,存在着手部模型参数过于抽象、基于参数模型的手部三维重建方法精度较低、方向手势易产生误识别以及手势漫游交互映射关系缺乏设计指导和用户实验依据等问题。本报告面向手势交互的现实需求,从手部三维重建方法和手势漫游交互两个方面介绍近期的研究成果。
嘉宾简介:
刘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总体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自然人机交互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虚拟现实产业分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等,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报告题目:大模型时代的人机协同
报告摘要:大模型的出现促进着人机关系发生变化,从人控制机器转变为了人与机器协同。本报告介绍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在大模型智能体交互方面的最新工作,其核心是在人机物融合场景中的交互式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从人向智能体的“自然”转移,提升机器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嘉宾简介:
喻纯,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以第一或通讯作者产出CCF A类论文50篇,10次获得人机交互领会议ACM CHI等会议的论文奖;相关技术已经申请获得5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并成功转化为国际领先的产品技术,直接服务超过10亿用户。曾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2019年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和2019年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北京智源研究院青年科学家,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形图像学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SIGCHI China中国分会副主席等学术社团职务。
报告题目: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以人为中心计算的视角
报告摘要: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大规模用户以群组或社区的模式组织、以群智汇聚涌现的方式实现大规模复杂任务的协同处理,形成了群智协同计算这一协同工作模式。随着AI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兴起,群智协同计算(Crowd Cooperative Computing)正在经历向人智协同计算(Human-AI Cooperative Computing)的演变,即人与AI互动协作,在信息交互、知识传递、意图理解的基础上优势互补,协同完成复杂任务。人智协同计算不仅使得群智协同计算中团队构建与角色组织、任务分工与结果汇聚等共性问题的复杂性发生升级跃迁,还面临着诸如人智个性化信息传递、信任增强、意义建构、情感优化、价值对齐等涌现问题的全新挑战。围绕上述问题挑战,报告将从以人为中心计算的独特视角切入,介绍研究团队开展的个性化人智交互和大模型人类价值对齐的研究工作,展示所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大模型智能体协同框架,并展望大模型时代背景下人智协同计算的发展趋势。
嘉宾简介:
卢暾,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协同计算专委秘书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与信息服务专委会副主任。研究兴趣包括CSCW与社会计算、人机协同与交互、群智协同与系统、数字社会智能治理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课题和上海市项目。成果发表在CSCW、CHI、UbiComp、NeurIPS、WWW、SIGIR、IEEE TKDE、ACM TOIS等权威会议和期刊上。常规担任CSCW、CHI等的AC,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的PC/TPC Chair以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 x 设计师:理解人机协同设计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正经历飞速发展,人机协同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次报告讲系统梳理设计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交互模式,提出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人机协同设计。
报告从系统文献综述入手,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了六种核心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赋能设计师的问题探索、思维激发、内容创造和质量检验能力;设计师也可通过能力训练和行为规范来强化人工智能系统。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总结出五个通用的底层交互维度:互动范围、使用门槛、主导权、敏捷度和显现度。这些维度与前述六种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为理解人机协同设计的交互提供了新视角。
报告还将介绍基于该框架的应用案例,展示其在设计人机协作系统中的指导意义。最后,将对人工智能与设计融合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讨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关注的挑战。
嘉宾简介:
石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执行委员。她专注于计算机与设计交叉学科,研究方向为可视化设计理论模型和智能可视化设计方法。近年来在可视化、人机交互、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包括IEEE TVCG, ACM CHI, ACM CSCW, AAAI等,并获得可视化领域国际会议IEEE VIS2022最佳论文提名奖2项、IEEE PacificVis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ChinaVis2020最佳论文奖。她曾获2022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2),并入选2019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科学领域),2023年度ACM SIGCHI中国新星奖。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同时,她担任了IEEE VIS2022-2023Meetup主席和IEEE PacificVis2020海报主席。
报告题目:人机交互赋能文化创新:新工艺,新科技,新创意
报告摘要:以传统艺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走入大众的生活,从而得以活态延续。在当今智能时代,随着AIGC、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的创意和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报告人的研究领域立足于人机交互与文化创新的交叉点上,面向文化的创新与再造,探索智能辅助设计工具与智能材料,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寻找新落地场景,使得大众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为我国文化保护事业贡献新思路。报告人将分享自己在传统艺术与人机交互结合下的若干创新实践,并为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视角下的人机交互研究者带来启示。
嘉宾简介:
刘冠宏,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执行委员。她具有艺术与科技的双重背景,于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机交互、智能设计与文化创新。近年来,刘冠宏一直践行以智能技术为手段、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在交互设计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包括ACM SIGCHI, ACM UIST, ACM Ubicomp;授权多项专利,具有广泛的参展经历,并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一项。个人学术网站见:liuguanhong.com
报告题目:面向主动健康的智能织物交互
报告摘要:近年来,智能织物技术发展迅速,织物电子器件、织物传感计算、织物交互界面等成为人机交互的新方向。智能纺织品具有在智慧医疗、主动健康、运动健身、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潜力。本次分享包括织物电子的概念与织物交互的发展趋势、在面向主动健康、智能康复、非遗创新等应用场景的设计案例与研究路径,并探讨当前的跨学科挑战与如何推动智能织物交互发展。
嘉宾简介:
王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协理,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上海扬帆青年英才。研究方向包括可穿戴系统、智能织物、智慧健康等 ,在跨学科领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人机交互领域的UIST、CHI、IJHCS、IJHCI以及康复医学领域权威期刊JNER等,累计被引数1080,H指数1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欧盟地平线2020等课题。研究成果也作为前沿设计案例参加迪拜设计周、荷兰设计周等国际展览。
CCF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