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 在线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20年我们突遇新冠疫情,疫情让在线教育从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两天的FCES已于昨日圆满结束,第一天讨论“疫情中”的在线教育,第二天讨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应然与必然”。东莞和北京各设有线下会场,讲者们通过线上方式与2.2万在线听众分享。第二天由大会PC主席、CCF数据库专委常务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钱卫宁教授担任主持。
峰会从两个特邀主题报告开始,首先是CCF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的“数字化转型与计算机科学教育”报告,周傲英认为世界处于大变局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和社会,数字化转型业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技术起点,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教育,也是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会带来新的科学、理性和人本主义,涉及人类的认知和意识的改变。
CCF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做主题报告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John C. Mitchell则给我们讲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高校是如何开展线上教育的。他提到“仅仅提前一周通知,许多美国高校就突然将2020年春季的教学全部转移到了网上,十年前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目前这样的做法对教师、机构和学生来说也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从这次因为疫情突发的大规模试验中学到了什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一所学校的教师调查和谈话,教师们会抓住时机,花上几百个小时去尝试新方法,不断改进课程。其次,最成功的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体谅和同理心,仔细监控学生的健康、进步、家庭环境、互联网带宽和前景。第三,成功的在线教学必须是有意的和知情的:包括预先录制的视频、交互式会议、各种“办公时间”和帮助会议以及旨在支持协作和评估的专门平台的组合都是有目的和有效的。”John C. Mitchell相信再过一年,我们将学到更多,并可能永远改变教育。
斯坦福大学John C. Mitchell教授在线做报告
随后的观点报告部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计算机科学杰出教授/北京大学刘兵从技术角度分析我们计算机专业人士应该如何去做。他指出,我们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士,是否能够开发下一代工具和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在线教育中拥有与课堂教育相同或相似的交互体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首席教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廖勇则在疫情特殊时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组织学生线下设计“四轴飞行器”,线上“直播”开展研讨,将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迁移到虚拟网络教室,建立“协同学习”机制,激发学生能动性,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复杂工程解决能力、交叉复合能力。CCF常务理事、CCF女工委主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分享了微软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在线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介绍基于开源社区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从领学到自学,在自主式半监督学习下解决基于问题的实践项目,从而成为开源社区的贡献者。基于这些探索,我们相信在线教育的新常态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模式的创新。华为云应用平台领域副总裁汪盛博士介绍了在疫情期间,华为利用云技术做的在线教育的大量实践,链接了学校师生、产业、政府等多方,实现了教学、培训与人才对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云技术在线上线下教育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大会Panel环节东莞现场,从左至右:钱卫宁、汪盛、廖勇、周傲英
大会Panel环节北京现场,从左至右:刘兵、马歆
大会论坛就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的应然与必然展开讨论,来自海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嘉宾们围绕计算机教育,探讨每个人心目中理想在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的新模式是什么样的?如何在MOOC的基础上形成在线计算机培养体系?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将如何提升在线学习工具和平台?它们是否能够变革计算机教育?当计算机教育从专业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终生教育以后,大学、教师、研究计算机和教育技术的学者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的问题。
下午3个分论坛分别探讨: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上了一门课”,也分享了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育的结合,以及面向学习型社会的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
经历半年的突发疫情以及暂时的全球难以预期的疫情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都已经开始转变,技术、实践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融合更为深入和频繁。在上午论坛结束的时候,CCF教育工委主任杜小勇老师总结到,FCES做了三届,从定位之初就不是一个官方的说教的平台,而是CCF这样第三方学会发起的分享、激发和促进业界思考求变的平台。疫情之后的在线教育势必有更多“应然”和“必然”在等待大家,期待2021年7月17-18日FCES2021继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