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保定、天津联合举办论坛"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脱钩’难在哪?"
2019年9月22日下午,CCF YOCSEF保定、天津分论坛联合在华北电力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观点论坛“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脱钩’难在哪?”
本次论坛邀请到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朴春慧教授、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孙立辉教授、CCF YOCSEF天津AC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黄玮教授作引导发言;邀请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成教授、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练秋生教授、CCF YOCSEF总部AC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彬、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梁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YOCSEF保定主席河北金融学院何志强、YOCSEF天津主席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王鑫,作为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YOCSEF保定副主席华北电力大学鲁斌为在线主席。CCF副秘书长、YOCSEF秘书长唐卫清、YOCSEF保定AC委员、YOCSEF天津AC委员、来自京津冀各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一开始,执行主席何志强、王鑫简要介绍了论坛背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文档撰写能力等等,并能够将这些能力很好的综合运用。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撰写论文由于能够使研究生在文献阅读、文档撰写等方面得到锻炼,因而曾被很多培养单位长期列为毕业的毕业条件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院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出现研究生培养“唯论文”的问题。2018年11月,教育部开展《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专项行动。该行动得到了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响应,放宽了研究生毕业的论文发表要求,例如清华大学2019年4月出台了新的《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对期刊论文不再做强制要求,但也有一些院校并未放宽甚至提高了论文发表的要求,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哪里?除了论文之外,采用何种方法科学衡量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长远来看,论文发表与研究生毕业挂钩或脱钩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会产生何种导向?都是值得思辨的问题。
问题1:毕业和论文挂钩,弊端在哪?
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朴春慧教授作了题为“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的引导发言。她认为反对唯论文不是不写论文,而是把论文与利益做切割。难以脱钩的现实问题很多,有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技术没有过关,大学排名,学科排名,项目申请等。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分类要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质量论文发表,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作学术论文报告;学校层面:职称评审、岗位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改变,强调代表性论文。
引导发言结束后,进入论坛第一个问题讨论环节。
燕山大学练秋生:研究生早点发表论文之后,会出现“不好管”的现象,针对此现象要求学生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加大盲审力度,执行效果发现不错。发表论文不意味着达到了毕业标准。社会服务具体实施还需要完善。弊端确实存在,只破又不现实,这种现状下,关键还是如何去改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彬:北航的硕士毕业要求不必要发论文,大论文通过即可,但是每个老师还是会要求研究生发论文,老师认为研究生发论文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但不必要一定与毕业挂钩,不然会产生太多垃圾论文,这是弊端一;弊端二,硕士时间有限,由于毕业会影响发表论文质量;弊端三,高水平研究不能延续。如何度量一个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不能仅仅用小论文来评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梁野:培养人才是为了使每个同学能在社会发挥自己长处,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理论创新,又要与实践结合。弊端可能把学生困在钻研学术没有与实践结合,检验研究生培养是否合格应该让社会决定。
河北工业大学董永峰:其中弊端是,研究生一入学就想着发表小论文,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关心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如何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问题,现在论文是最简单的评价指标, 项目申请,各种奖励,很多都和论文相关。
南京理工大学肖亮:大论文才是反映研究生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可复制性的最终成果,应该把Academic Defence真正做好,现在问题是:小论文环节考察了,大论文答辩很多时候过形式,实际上丧失了研究生的学术工作正常评定应该具有的重要环节。
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陈志成:研究生创新十分必要,因此研究生毕业应该发论文;但另一方面发表论文与毕业挂钩现状是扼杀了创新性。
河北北方学院孙兴华:发论文一刀切的做法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这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导师应该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擅长发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袁和金:论文不是评价学生能力的核心指标,更不是唯一指标。对于工科尤其如此,弊大于利,毕业论文还是要的。
南大通用王军:论文作为学生在科研成就上的表现,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研究能力的一个指标,但不能是唯一指标。从学校角度应该从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工程能力,设计能力等)、意识形态(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实践能力(项目经验、组织能力等)等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对学生产生引导、培养和评估,给不同的人才需求部门(研究、工程等)以不同的参考。
问题2:如果论文和研究生毕业真的“脱钩”了,高校能否hold得住?
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孙立辉教授做了题为“从研究生培养定位看论文要求” 的引导发言。论文是否该与研究生毕业挂钩,实际是在特定的培养定位下如何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问题。从总结互联网上反对挂钩方观点,如缺乏法律政策依据,学校懒政,学校任务转嫁,违背教学规律,造成学术低水平重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等,老师分析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他认为实际上这种现象与研究生培养定位结构的演变有关,培养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为单一的学术型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学术型硕士为主,专业型硕士逐渐兴起阶段;第三阶段为学硕与专硕并重,专硕占比逐渐增大,老师认为,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发表论文难度增大,创新压力增大,专硕多于学硕,学硕专硕化。
引导发言结束后,进入第二个问题的论坛讨论环节。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冯景华:硕士研究生社会招聘中更看重能力,只限定硕士和小论文,若真脱钩,真能hold住,表示担心!
河北北方学院孙兴华:脱钩可以hold住,例如前几年学校不要求毕业发表小论文,很多学生也十分努力去钻研学术。若真脱钩,说能hold住,如何hold住。核心还是怎样确保研究生达到了培养目标?不能光说说而已,需要事实。
河北师范大学解滨:可以hold住,但应对学生有所论文要求,论文不可作为是否能够毕业的硬性标准。建议大家同时讨论一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好像跟学术型放在一起讨论的。我们专业学位明年将超过一半,而论文似乎天生是学硕的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彬:北航看似hold住了,但对于没有小论文的学生在大论文答辩中问题重重,发表小论文是同行评价的过程,若脱离了这个过程,中国的高校不一定能hold住。如何hold住,不能凭感觉。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客观的,第三方的评价,目前有没有比论文更好更完善的方式呢?
河北工业大学董永峰:学校要影响力,大学校不用要求,自然而然就会发表;小学校为了排名,学科,又不得不要求。
河北大学杨晓晖:不但高校hold不住,导师也hold不住,若脱钩,各种指标评价结果会很惨,学院和导师都难承担的住,对于一般院校没有论文指标,学校,学院与导师都很难hold住。
河北经贸大学孙立辉:清华大学虽无对小论文的明确要求,但各个学院都有自己要求,能不做到完全脱钩,他认为硕士生毕业一定要有考核标准,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才能打破已有体系,他认为讨论能否hold太过于绝对,应先有一个新的标准。
华北电力大学袁和金:hold不hold住,不在于是否挂钩,而在于导师的要求和学生的意愿。学生有志于深造,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论文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志愿于从事技术、工程工作的学生,专业的、实用的系统开发、工程训练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贾振华:加强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应根据学校类别发表不同级别的论文,硕士毕业需要论文,若没有论文,可以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唐卫清:清华的导师对学生肯定有论文要求,只是学校没有硬性指标了,这样就为一些特殊情况开通了一个出路。这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机制,不是降低要求。
南京理工大学肖亮:论文,竞赛获奖,专利,软件系统,参与研制,南理工硕士授予条件是比较灵活的。但鼓励学生发论文,也鼓励导师自己枪毙自己学生的论文。如果大论文不过关,抽查不通过,导师资格2年取消,不会导致培养脱离学术的问题。大论文要先过导师关,导师认为可以就是一种肯定,导师如果认为也是对自己指导的一种自信的话,应该是可以的。所以导师关很重要,严格、严谨,不放水的导师很重要;大论文同行评审严格把关很重要。导师应该有一种态度,学生的大论文就是自己的作品。
中国民航大学李海丰:脱钩hold不住,从学生角度来说,作为一个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小论文是证明科研成果的最公正证明之一,他认为发小论文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对硕士研究生十分重要,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挂钩对老师也是一种压力,如果一旦脱钩,对于老师没有压力,老师会肆无忌惮把学生放在公司实习,脱离研究生学术培养。
燕山大学练秋生:硕士可以不要发表小论文,博士生必须要求,他认为学生质量不同,盲审和毕业论文答辩足以衡量学生是否毕业,但问题不能一刀切,应该引导鼓励。
河北农业大学张玉新:研究生专硕可以不发小论文,培养时间短论文质量可能不达标,对于一般学校他认为是hold不住,但是对于清华肯定能hold得住,应该根据学校的层次具体讨论。
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陈志成:应明确发表论文的目标,从学生角度上讲,发表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总结表达能力,对于研究生十分重要,有了这种能力,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会更容易上手,从人才培养上赞同发论文,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说,现在很多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发表论文具有阶段性。可否这样说:一流学科能hold住,其他难说。认为人才培养和论文发表过程,应该“破”文件。可以脱钩,前提是不降质量,不违目标,不忘初心。
问题3:我们应该怎样衡量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或者,为了科学评价培养质量,我们应该“立”什么?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黄玮教授作了题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学术论文的思考”的引导发言。从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术论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术论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几点经验进行发言。分层次建立研究生评价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同学校学生的层次本来就不一样。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中应具备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分析和发现问题等能力。天津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就是发表论文,学硕必须发表小论文,专硕无要求,博士认为发表小论文是研究生质量衡量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还有专利等考察方式,博士分享了研究生培养经验,他认为,论文能够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但又利弊,不同学科难以衡量好坏。对于专硕可以后多种形式成果评价,如软著与专利,论文往往偏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适合做应用型项目研究。应该采用科学方法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可采用多种评价标准,多角度评价体系,但难以有共识的标准。但对于目前来说,论文是最客观的评价指标。
引导发言结束后,进入论坛第三个问题讨论环节。
河北大学杨晓晖:不应该将理论与实践对立化,理论与实践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清华能够做到,但对于一般高校应该有硬性要求。都是学位,是一样的吗?能一样吗?现实如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彬:即使学生是做工程,应对过程进行整理,可以发表一篇小论文,可以理解为衡量标准还是一篇小论文。市场的认同是衡量质量的标准也就是说,得看效果。认为学生在做系统的同时应该写成一篇小论文,系统与论文可以统一。
燕山大学冯建周:软著不可作为衡量研究生质量标准,他认为小论文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衡量方式,对于培养优秀研究生,可以加强合作,应尽量创造培养条件,不能只空谈衡量。
南京理工大学肖亮:凡事不能一刀切,涉密可不作要求,但可以从GF报告等评价。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学校,都应该建立符合自己的评价体系,控制好自己的质量,别人的质量控制并不见得适合你,只要是在国家容许的范围内都应该是可行的。别把问题好复杂,只要进门,起跑线就是等同一样。虽然天赋有高低,合格条件应该一样。单边评价都众说纷纭,过程评价那是么复杂的系统,别说评价就是,两头都那么困难,更别说过程了。学校给出一个合格的底线就行,导师应该有自己的要求。
华北电力大学袁和金:论文可以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对于一般院校硕士研究生,除了论文,做系统的也需要写很多文档,但时间精力有限,很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南大通用王军:从用人单位考量研究生来说,会从多个角度衡量一个学生,他认为应该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从而与企业接轨,清华作为顶端高校,不发表论文也能达到培养标准,而一般高校没必要和清华去比较。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冯景华:之所以把小论文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是有一定优点的,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修补,逐步改进。论文是提炼实践的一种升华,应该抬头看,而不是埋头干,应该把实际问题总结为学术问题,使之值得发表,这种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培养的。企业应该看学生更长远的发展能力,专利远远低于论文水平,要不要把专利作为衡量标准,存在疑问。应该在不同方面设立不同的论文级别标准。应该有量化指标去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如果没有量化,会存在主观意愿,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后会存在更加合理的量化标准,现在虽然还没有解决,以后肯定会完善。
燕山大学练秋生:究生培养指标不可以量化,发论文与否与毕业没有必然联系,还是需要导师与答辩委员会对其进行衡量。个人认为,先得有较为可行的评价体系,再交给无利益关连的第三方进行评价,或许是个有效的办法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唐卫清:毕业要求一定要是可衡量的。不能完全依赖客观指标。破五唯应该是个进步,但不能降低要求。
河北北方学院孙兴华:论文还是学硕最好的评价方式,工程是专硕较好的评价方式,对于工程产生的各种价值等应多方面衡量。
河北师范大学解滨: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表论文作为毕业要求,学生的压力大一些,不作为毕业要求,导师的压力大一些,没有哪个导师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学位论文很水。
河北经贸大学孙立辉:指标的难以建立是否只与客观评价有关,若与主观评价有关,是否具有不公平的因素,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情环节,但若减少了主观环节是否会有很多学生无法毕业。
围绕“计算机学科研究生毕业与论文‘脱钩’难在哪?”这一论坛主题,与会嘉宾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激烈思辨和讨论,论坛观点汇总如下:
1.论文成为学生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后,容易出现学生发表论文以后“不好管”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研究生为毕业发表大量的垃圾论文;由于修业年限有限,可能导致研究工作没能深入做下去,导致潜在的高水平成果无法延续;用论文做一刀切的统一要求有违教学规律,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过度关注小论文会导致小论文环节考察了,但大论文答辩流于形式,丧失了研究生的学术工作正常评定应有的重要环节。
2.如果将论文从研究生毕业硬性指标中去掉,会导致出现同行评阅难度加大、大论文答辩难度加大等问题,且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和诉求。在目前的国情下,国内顶尖高校是可以hold住局面的,但很多实力一般的高校很有可能hold不住。
3.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衡量是一个复杂问题,论文特别是高质量论文的确能够反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论文并非唯一标准,如果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了一些与 研究相关的高质量工作成果也可以作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不同培养定位的研究生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时指标体系应当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
推荐内容
More >>>- · CNCC2024 | 首届CCF WCET论坛:中学计算机创
- · 形式化方法与计算机其它领域的交叉融合|数图
- · CCCF 2024年第11期发布——“大模型时代下的
- · 2024年度“CCF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初评结
- · 关于即将开放CACC样题练习的通知
- · CCSP金奖说 | 清华大学蒙瑞俊:创新方式学习
- · CCSP金奖说 | 武汉大学卢凯宾:我的算法竞赛
- · CNCC2024 | 第三届CCF UIC论坛“校企合作赋能
- · CCSP金奖说 | 西北工大龚熙尧:CCSP2024冠军
- · CSP满分说 | 西安交大王禹皓:我的竞赛经历与
- · CNCC2024 | 第七届智慧城市与城市计算论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