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CCF聚焦

CCF Computility 2024 | 杨鲲教授、吴启晖教授和冯志勇教授邀你共话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

阅读量:0 2024-07-15 收藏本文



由CCF主办,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与吉林大学承办的CCF分布式计算大会(CCF Computility 2024) 暨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DPCS 2024) 将于2024年7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规模预计1000余人。本次会议主题为“算力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分布式系统”,旨在为分布式系统和算力网相关的从业者提供最专业的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CCF Computility 2024为大家准备了9场由院士等顶级专家带来的主旨报告,15场技术论坛(80位特邀报告),绝对不容错过!

CCF Computility 2024 | 学术盛宴,大咖云集,不容错过!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


论坛背景


随着各行业对泛在实时高效计算需求的不断提升,未来6G网络将通过在广泛部署的通信网络设备上集成感知与计算功能,进化为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这种网络是一种多功能网络,其通信、感知、计算功能将不再由独立的设备分别承载,而是依托于灵活、高效的通感算一体化设备。该类型设备的感知功能将实现对物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本地化高精度观测;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将赋予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终端计算等计算范式更强大的算力协同能力,通过计算实体间广域、高速的通信交互,为海量观测数据的处理和智能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多层次分布式计算将实现感知数据的就近高效处理,大幅度减少原始数据在通信网络中的无效流动,降低网络负载,提升网络的多样化业务承载能力。本次专题论坛旨在深入探讨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和应用。我们将邀请通信、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的产业界和学术界专家共同探讨6G网络中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技术的关键问题,包括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特邀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凝聚跨领域的研究共识与智慧交融。期待本论坛能够为未来6G网络的发展提供坚实而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技术论坛报告安排
论坛主席刘光毅博士、杨鲲教授、杨少石教授
特邀报告1吴启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面向低空经济的低空智联网
特邀报告2冯志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智能机器通信与网络技术
特邀报告3徐树公 上海大学教授6G通感算与智能网联
特邀报告4谢高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算网融合服务化B5G核心网研究实践
特邀报告5杨旸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协作边缘计算助力无线网络部署大型AI模型
特邀报告6雷波 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面通算一体:6G时代通信与算力新融合
特邀报告7杨少石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面向6G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的分布式时频同步技术
时间:2024年7月28日 下午
地点:吉林省长春市安华假日宴会中心紫气东来厅


论坛主席及介绍


刘光毅

中国移动研究院

刘光毅,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首席专家、6G总监,毫米波与太赫兹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北京通信学会理事、工信部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和样机测试组副组长。2007年~2013年负责TD-LTE及其演进的研究、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推广;2014年~2019年负责中国移动集团公司5G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和产业化推进;自2019年开始负责中国移动的6G研发。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10余项,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15年通信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7年团队入选央企楷模,2020年入选全国劳模,先后荣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二等奖共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优秀奖3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余项,个人授权专利15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杨鲲

南京大学

杨鲲,南京大学国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选者,IEEE Fellow, IET Fellow, 英国计算机协会BCS Fellow, ACM杰出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博士,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本硕。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和通信、通信-计算-感知的融合、AI技术赋能网络和通信等。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主要会议发表论文400多篇, 多国专利30多件。曾承担10多项欧盟和英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牵头中国NSFC重点项目3项,并获包括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项。IEEE InterCloud创始成员及六个执行常委之一,世界移动大会WMC GSMA GLOMO大奖(业界著名的巴奖)的评审专家,多个IEEE 期刊编委(如ComMag, TNSE, TVT, WCL),IET Smart Cities 期刊副主编,IEEE通信协会杰出演讲者。







杨少石

北京邮电大学

杨少石,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星云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IEEE高级会员,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曾任华为主任工程师、领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分布式无线系统的时频同步理论与技术、卫星拒止环境下的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定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兼具学术创新性和产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是5.5G三大新技术场景中的UCBC (上行超宽带通信)、RTBC(宽带实时交互通信)的早期洞察者、研究者、推动者。主持或参与中、英、欧等国政府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和华为、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电科,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头部企业资助的研发项目累计30余项。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欧洲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获2018年华为无线创新总裁奖、2019年IEEE 绿色通信与计算技术委员会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2020年IEEE通信学会最佳综述论文奖(华人学者首次)、2023年小米青年学者,以及202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嘉宾及报告介绍


吴启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启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IEEE Fellow;国家频谱战略规划委员会政策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委员、工信部电磁频谱空间认知动态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会士;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认知智能机理、智能频谱管控与智能无人机群通信研究,发表IEEE期刊论文2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12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入选ESI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科学家(Scientists)世界前1%,获IEEE信号处理协会最佳青年作者论文奖(大陆第二次)、IEEE VTC车载协会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IEEE Globecom 国际通信领域旗舰会议最佳论文奖、IET创新大奖(年度世界无线通信领域唯一)等国际高水平奖项12项,制定IEEE P2807国际标准1项,IEEE 1900/3GPP标准提案6项,ITU-R标准提案1项,组织IEEE JSAC专刊3期,学术专著2部。车辆网信道测试系统被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收录代表性测试案例;应邀在IEEE APCC 2018等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成果应用于北斗卫星、天舟8号等。


报告题目:面向低空经济的低空智联网


报告摘要:低空智联网是在低空空域(3km/1km)实现“人-机-物”三元融合智能互联的重要基础设施,助力实现低空业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体网络空间,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发展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为主导的“低空经济”。低空智联网有望助力6G加速实现“全覆盖”、“空天地海一体化”等愿景,实现低空网络与数字网络的高度融合,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的高度交汇,对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从国家需求与研究背景、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研究成果及产业意义、团队研究基础及初步工作等5个方面展开讨论。







冯志勇

北京邮电大学

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泛网无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China Communications》副主编,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获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学者等。主要从事5G/6G移动通信、智能无线信号处理、通感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次获得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一等奖、国际科技奖励等。


报告题目:智能机器通信与网络技术


报告摘要:大量无人化智能机器所组成的无线网络已逐渐成为B5G/6G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机器网络迫切需要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深度耦合,智能机器无线网络不仅面临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的无线通信挑战,还面临对物理环境感知以及计算决策和智能机器网络化控制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感知、通信、计算与控制的深度融合,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深度耦合。针对这些挑战问题,本报告将探讨智能机器类无线网络的通-感-控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徐树公

上海大学

徐树公,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中组部首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入上海大学前,曾供职于英特尔实验室、华为无线研究部及2012实验室、夏普美国实验室等。现任中国图形图象学会视频通信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通信学会理事及智能网联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5G/6G 专家委委员等。已授权专利8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持领导多项国际、国内重大研发计划。2017年获得IEEE 通信协会“通信领域重大进展”论文奖,2023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含6G 无线通信系统、通感一体、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


报告题目:6G通感算与智能网联


报告摘要:结合目前6G愿景中空天地海全覆盖、通感算融合等新能力需求, 探讨6G通感算在低空经济场景与车路网联场景等中的应用,这些智能网联应用需求为“新SaaS” 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谢高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谢高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发等项目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SIGCOMM、SIGMOD、JSAC、ToN等学术会议与期刊,并应用于多个实际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算网融合服务化B5G核心网研究实践


报告摘要:AR/VR、车联网等应用对B5G网络提出差异化服务质量需求。算网融合服务化B5G核心网将通过配置多维度资源、适配传输协议与跨层优化应用实现机制,有效提升系统性能。本报告将以传输协议与视频直播应用跨层优化为例,介绍算网融合服务化B5G核心网机遇及挑战。







杨旸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杨旸,教授,IEEE Fellow,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教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物联网学域教授、港科广-特斯联“数字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5G/6G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物联网、多层次算力网络、开放无线测试验证平台等,已申请了120多项科技发明专利,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六部中英文专著。杨旸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项目《面向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5G泛在物联基础设施建设及示范》。


报告题目:协作边缘计算助力无线网络部署大型AI模型


报告摘要:Large AI models have emerged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various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at the network edge, such as voice assistants in smart homes and autonomous robotics in smart factories. Computing big AI models, e.g., for personalized fine-tuning and continual serving,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edge devices due to the inherent conflict between limited computing resources and intensive workload associated with training. Despite the constraints of on-device training, traditional approaches usually resort to aggregating data and sending it to a remote cloud for centralized computation. Nevertheless, this approach is neither sustainable, which strains long-range backhaul transmission and energy-consuming datacenters, nor safely private, which shares users’ raw data with remote infrastructur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alternatively observe that prevalent edge environments usually contain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trusted edge devices with untapped idle resources, which can be leveraged for edge training acceleration. Motivated by this, iwn this talk, we propose to leverage edge collaboration, a novel mechanism that orchestrates a group of trusted edge devices as a resource pool, for expedited, sustainable large AI model computing at the edge. As an initial step,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building collaborative edg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nalyze in-depth its merits and sustainable scheduling choices following its workflow.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ts parallelism design, we empirically study a case of four typical parallel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demand with realistic testbeds. Finally, we discuss open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le edge collaboration to point to future directions of edge-centric large AI model computing.







雷波

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

雷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聚焦在未来网络技术、新型数据中心网络、边缘计算与算力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导编写了第一个算力网络ITU-T国际标准、编著业界第一本算力网络专著等。


报告题目:通算一体:6G时代通信与算力新融合


报告摘要:本报告深入剖析了6G时代业务与网络对算力的迫切需求,并前瞻性地提出,未来通算一体的研究可围绕信道、协议、设备、管控与服务五大核心领域展开系统探索。同时,本报告还介绍了中国电信提出的创新概念——6G算力专网,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算力高效融入6G网络架构。最后,报告还总结了当前通算一体所面临的若干科学问题以及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杨少石

北京邮电大学

杨少石,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星云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IEEE高级会员,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曾任华为主任工程师、领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6G分布式通感算一体化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分布式无线系统的时频同步理论与技术、卫星拒止环境下的分布式协同感知与定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兼具学术创新性和产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是5.5G三大新技术场景中的UCBC (上行超宽带通信)、RTBC(宽带实时交互通信)的早期洞察者、研究者、推动者。主持或参与中、英、欧等国政府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和华为、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电科,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头部企业资助的研发项目累计30余项。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欧洲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获2018年华为无线创新总裁奖、2019年IEEE 绿色通信与计算技术委员会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2020年IEEE通信学会最佳综述论文奖(华人学者首次)、2023年小米青年学者,以及202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报告题目:面向6G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的分布式时频同步技术


报告摘要: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是同时具备通信和感知功能的“一网多用”无线网络,旨在利用庞大的移动接入网提供无处不在的实时环境感知能力,已成为6G网络的关键特征之一。通感一体化技术能够融合感知与通信,使二者共同利用波形、频谱、天线、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实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更准确的感知辅助通信(波束管理、波束追踪等)和更灵敏的通信辅助感知(定位增强、行为识别等)。然而,通感一体化移动网络中的多种通信和感知过程均面临多个分布式节点间的时间偏差及载波频率偏差问题,从而导致通信性能下降或感知精度降低。本报告将针对上述问题,介绍我们最近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








会议注册方式

1.注册标准
门票类型参会者身份6.1~7.28
会议注册费CCF专业会员¥2700
CCF学生会员¥1700
非会员专业人员¥3200
非会员学生¥2200
2.报名方式

会议注册二维码

大会主页二维码

说明:本次会议通过CCF会议管理系统缴费,退费遵守《CCF关于会议注册费的退费规定》。


以上论坛具体安排,请关注大会官网。除主旨报告和本论坛之外,CCF Computility 2024还组织了14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论坛,每一场都有顶级专家担论坛主席,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学术讨论和技术交流。


目前大会筹备工作接近尾声,欢迎广大对分布式计算感兴趣的领域学者莅临长春,共同见证和推动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