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会员活动

CCF青岛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阅读量:16 2024-12-04 收藏本文

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计算能力的飞跃、大数据的爆发以及算法的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自然领域之一,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监测与管理、灾害的预警与应对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与海洋应用的结合,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2024年12月1日CCF青岛举办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CCF主办,CCF青岛承办,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海洋学院联合支持。由CCF青岛主席赵建立教授和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院长杜立彬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活动由两个主要论坛组成,分别为上午的“大模型前沿研究论坛”与下午的“现代海洋论坛”。邀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8位重量级嘉宾,深入交流大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分享应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共同探讨大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海洋应用面临的挑战。来自山东高校1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学者、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活动开始,赵建立主席首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的宗旨和目的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在接下来的论坛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恩红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张成文副教授卡奥斯智研院鲁效平副院长华为云盘古工业大模型首席架构师胡佳杰博士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图1 CCF青岛主席赵建立主持

陈恩红教授分享了大模型技术,探讨了大模型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AI for Science,AI4S)。陈教授指出,研究大模型成功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不仅能突破传统科研瓶颈,还能推动多领域创新,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全国认知智能重点实验室在大模型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和实践中的经验,重点讨论了如何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推动AI for Science生态的高效发展。

图2 陈恩红教授报告

张成文副教授的报告介绍了医疗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重点分析了多模态医疗影像大模型、医疗大模型微调中的数据多样性、以及多语言医疗语料库和问答评测基准的最新成果。报告还探讨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结合的三种方式和医疗图谱RAG技术的应用,并指出了医疗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3 张成文副教授报告

鲁效平副院长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海尔的卡奥斯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强调了卡奥斯平台通过全流程用户参与、数字科技应用和个性化定制的模式,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和智能化生产转型。此外,平台构建了独特的技术架构,通过BaaS操作系统和工业大脑,推动数据从分散到集成再到智能化的演变,助力企业提升效率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图4 鲁效平副院长报告

胡佳杰博士介绍了华为盘古大模型5.0的最新升级,以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胡佳杰博士强调了盘古大模型在全系列、多模态、强思维三个方面的创新进展,并聚焦于其在煤矿、钢铁、电力、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实际应用。此外,还详细介绍了盘古大模型在计算机视觉(CV)、自然语言处理(NLP)和预测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展示了在工业场景中的成功实践与落地案例。

     

图5 胡佳杰博士报告

下午,“现代海洋论坛”由山东科技大学院长杜立彬教授主持。接下来的论坛专题报告环节,自然资源部海洋甲烷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治雷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鹏教授,海洋一所陈红霞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刘杰教授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图6 杜立彬教授主持论坛开幕

孙治雷研究员以“东海冲绳海槽的深海科研研究”为主题,深度剖析了东海冲绳海槽的研究研究动机与意义。孙治雷研究员基于团队十余年的研究,详细介绍了该区域冷泉和热液活动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展示了2024年中国首次在该区进行的载人深潜活动及其取得的新成果,旨在深化对冲绳海槽及极端环境相关科学机理的理解。

图7 孙治雷研究员报告

任鹏教授介绍了如何提高溢油漂移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任鹏教授提出了一种深度学习方法,用于校正数值预报的海洋动力场,使其更接近高准确性的再分析海洋动力场,从而提高溢油漂移预测的性能。报告还介绍了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校正后的海洋动力场,既具备及时性又具备准确性,能够有效改善溢油漂移预测。为验证该方法,任鹏教授构建了包括Symphony和Sanchi事故数据在内的溢油漂移数据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提升预测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图8任鹏教授报告

陈红霞研究员以“极地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为主题,阐述了极地的价值,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现实意义。陈红霞研究员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历史和现状,还介绍了基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和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筛选出的紧迫议题和研究问题,特别是对极地物理海洋学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关键方向和挑战。

图9 陈红霞研究员报告

刘杰教授介绍了投弃式海洋剖面测量系统的技术背景和发展,重点讲解了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刘杰教授还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团队在软硬件设计、高精度测量技术、水下数据传输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了该技术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

报告结束后,现场参会的老师、同学与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互动。17:00本次活动在精心筹备与组织下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是一次成功而富有成效的学术会议,它不仅为大模型研究与海洋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图10 刘杰教授报告

 

       

 

图11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