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CCF杭州举办“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论坛

阅读量:9 2024-11-08 收藏本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利用AI赋能教育,推动创新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论坛于2024年10月27日下午在杭州市余杭区阿里巴巴创新园区B区7号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由CCF杭州、CCF YOCSEF杭州学术委员会共同组织

本次论坛由浙江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肖俊和CCF杭州副主席朱霖潮共同担任主持人吸引了来自计算机、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人工智+教育相关话题。论坛吸引了学术界、企业界等众多同仁,共同探寻AI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助力未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论坛现场

特邀报告环节由肖俊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此次论坛背景、特邀报告嘉宾,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接下来由四位嘉宾进行特邀报告

一、 面向智能教育的大模型关键技术及其个性化教学应用

陈恩红分享了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探索的相关见解和经验提出了大模型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生成式大模型,探索新一代智能教育关键技术是当前研究与应用的重点。陈恩红通过结合团队研究基础,围绕团队EduAgent框架,介绍面向智能教育的大模型关键技术,探讨如何将通用大模型技术与智能教育研究技术融合。同时分享团队关于智能教育场景中的“教学研管”等典型应用案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恩红特邀报告

二、 从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行动与实践

吴飞介绍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建设实践和智海三乐垂直大模型赋能教育的实践,同时介绍了浙江大学目前正在开展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101计划旨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厚基础、强交叉、养品行、促应用为理念,梳理了人工智能课程的10大模块63个知识点,编写了101计划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引论》。围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命题,浙江大学发布了《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成立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联盟,强调培养学生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及人本性能力。吴飞团队以科普通识读物《走进人工智能》为基础,录制了近3000分钟的视频,给国家开放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为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全面科普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吴飞特邀报告

三、智能教育:现象、趋势与技术

贺樑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趋势。贺樑认为现在正处于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进入变革前夜,AI技术不仅会渗透入教学管评各个环节,更会引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校形态如何变的深度思考,从而提出个性化教育时代的演进方向,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伦理问题应对等问题。直面这个AI时代,直面教育强国的国家需求,需在技术、产品、伦理等各个维度上加以预判和应对。

 

华东师范大学贺樑做特邀报告

四、人工智能赋能下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

黄昌勤分享了人工智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见解。孤独症康复被公认为是世界难题。随着孤独症儿童人群急剧攀升,孤独症儿童教育已成为全球共同高度关注、体现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其赋能带来了新机遇。本报告从理论、技术与实践角度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下孤独症儿童教育。首先介绍了孤独症儿童教育特征及AI赋能理论思考,接着分析了赋能孤独症儿童教育的AI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团队工作,介绍了孤独症儿童行为感知下课堂教学、面向孤独症儿童的具身体验学习、社会活动中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等方面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黄昌勤做特邀报告

五、Panel环节

特邀报告之后进入Panel环节,由朱霖潮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对于和AI最相关的计算机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什么建议?”“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能否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在AI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老师,如何更好开展交叉研究?”等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高校计算机学课程设置方面,专家提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专家认为,未来教育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人工智能将承担更多重复性和机械性的工作,而教师则可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教学和育人工作。在AI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老师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团队、参与跨学科项目、参与跨学科项目等策略来更好地开展交叉研究培养出能够适应并领导智能时代的人才。

 

7Panel环节现场图

本次论坛分享了国内学者在人工智能结合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深刻洞见,充分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引发了嘉宾和观众AI是否能够替代教师、人工智能通识教学的必要性、AI技术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会有怎样的变革等话题的深入思考。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要人工智能技术保持一定警惕性,在积极的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让AI真正为人所用。同时积极培养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人才,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发展。